重庆小面三大流派 你晓得不?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4日11小时49分55秒 | 来源:重庆晚报
重庆小面也有属于自己的节日了。21日,市餐饮行业协会等机构举办的首届重庆小面文化节启幕。9月25日至27日,在江北区观音桥金源时代广场,小面文化节将举行特色小面展览,现场开展品吃、投票活动;10月16日至18日,这一活动将移师沙坪坝区磁器口进行。同时,组委会还将联合数百家小面商家与高校创客联合会携手,对有条件、有意愿开小面馆的大学生进行免费培训,提供资金、场地等支持。
小面是重庆人熟悉到骨子里的食物,但许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小面的来历,更不知道一店一味的小面曾有流派之分,它的流行竟与重庆人的夜生活有关。
解放碑颐之时大酒楼经理、资深美食老饕郑勇介绍,虽然现在的重庆小面号称百店百味,但总体来说味型没有离开三大流派,这些流派曾按地域划分。
郑勇说,根据老一辈口口相传的说法,重庆小面在清朝末期已成雏形。来源受到湖北热干面的影响较大,配以湖南地区尖椒类的佐料而成。后来,经过包括陪都时期大江南北的影响,又综合了下江地区甚至是北方卤菜的影响,逐渐成型。包括现在重庆小面中干溜、提黄等说法,都源于江南一带。
解放以后,由于私人面馆逐步被国营餐饮企业取代,重庆小面地域性特点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比较明显。郑勇说,那时重庆小面主要分为南岸、渝中、江北三大流派。
南岸区域的小面由于受贵州影响比较明显,味型以胡辣为主。渝中区域国营餐饮企业较多,小面主要突出榨菜和红油香味,涪陵榨菜是必备佐料。江北区域的小面比较看重猪油香味。三大流派有各自特点,又各取所长,总的来说特点比较明显。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小型私营面馆逐渐盛行,逐步打破地域上的特点。同时,基于小面的各种创新,包括在辅料上的改进和比拼如牛肉、肥肠、豌杂等,也成为小面的一项重要指标。例如现在比较热门的一些小面店,最初就是依靠工艺和口感出色的牛肉、肥肠异军突起。但即使在今天,重庆小面仍保持了这三种传统味型。
“重庆人夜生活比较多,是小面盛行特别是重庆人爱以小面为早餐的原因之一。”郑勇说,重庆小面最初以担担面形式存在,这和陪都时期重庆人夜生活丰富有一定关系。因为前一天熬夜,第二天晚起后,小面方便、爽口的特点为人们喜爱,这是小面在重庆流行的原因之一。至今,夜生活频繁的年轻人仍然喜爱在午夜或清晨吃一碗小面。
另外,重庆小面的另一特点是碱分重,这和重庆流域长江水质比较硬、重庆人胃酸偏高有一定关系。碱分能中和胃酸,增加辣椒的辣度和香味。这种特性在国内很多喜欢面食的地域都没有体现。
数据
8万
重庆区域内以小面为主的经营店有8万多家
500万
3000多万重庆人每天总共要吃掉500多万碗重庆小面
6037家
首届重庆小面文化节吸引了来自本地的6037家小面商家参加。
0.1元
组委会整合百度外卖APP订餐系统,推出0.1元品吃小面活动。
2年
重庆小面文化节今年将每2年举办一次。
南岸派
受贵州影响比较明显,味型以胡辣为主
渝中派
主要突出榨菜和红油香味,涪陵榨菜是必备佐料
江北派
比较看重猪油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