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晚报头条 >> 内容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留下的痛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1日09小时07分59秒 | 来源:扬子晚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2015年最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47个项目名单,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榜上有名

于英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右二)昨天介绍了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情况。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乐涛 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申遗座谈会昨在宁召开。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乐涛 摄

法国时间9日晚,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官方网站上公布2015年最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名单,在共47个入选项目中,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榜上有名。至此,历经八年申报,《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历史记忆,由南京的城市记忆、中国的国家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

什么样的历史资料才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中国在此次申报过程中,遭遇了哪些困难?10月10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等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的有关情况。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于英杰、综合央视

什么是“世界记忆名录”

世界记忆工程,又称世界记忆遗产或世界档案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

世界记忆名录,是《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简称,指符合世界意义、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确认而纳入的文献遗产项目。世界记忆文献遗产侧重于文献记录,包括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手稿、口述历史的记录以及古籍善本等。

今年如何选出47个名录项目?

日军强征“慰安妇”相关资料遗憾落选

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需要经历一番严格的评审。

每隔两年,由各国专家组成“国际咨询委员会”举行会议,评审各国申报的项目,经过确认的项目将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今年,有来自全世界88个提案申报列入名录。本月4日到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第12次评审会议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召开,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们对这些提案进行了评审,并将初步评审的结果递交给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进行最终审议,并公布正式结果。

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公布,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与其他46个项目共同入选。与此同时,中国申报的另一个项目——日军强征“慰安妇”相关资料遗憾落选。

《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有何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主席阿卜杜拉博士表示:“很多历史因为资料的损毁和丢失,都被人遗忘了,所以我们的基本目标就是,为全人类保存这些资料,并把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

“这是公正的结论,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 随中国档案代表团前往阿布扎比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

《南京大屠杀档案》11组档案包含了哪些“记忆”

中国提交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共三部分,分别包括1937年至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期间大肆杀戮中国军人和平民的档案,1945年至1947年对日本战犯调查和审判的档案,以及1952年至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机构提供的文件。去年3月,国家档案局以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名义,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秘书处递交了《南京大屠杀档案》提名表。档案具体由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和上海市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联合申报。

11组列入名录的档案均为最典型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包括:

1.《程瑞芳日记》

记载了身处国际安全区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舍监程瑞芳与美国人魏特琳和中国人陈斐然三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组成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的工作过程其日军在此的犯罪记录;

2.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6毫米摄影机及其胶片母片

约翰·马吉当时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实景的16毫米电影胶片母片、胶片盒、摄影机及相关影像,包括1938年5月,美国《生活》杂志刊登的10幅由约翰·马吉胶片翻拍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照片;

3.罗璇冒死保存下来的16张侵华日军自拍照片

1938年南京华东照相馆学徒工罗瑾冲洗并保留,后被吴璇保存并在战后送交南京市临时参议会,转交给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被列入京字第一号罪证的16幅砍杀中国军民和奸侮中国妇女的照片及其照片册;

4.吴旋向南京临时参议会呈送的日军暴行照片

1946年10月18日,中国人吴璇呈送上述16幅血证照片册给南京市临时参议会时记录的手印具证,以及南京临时参议会转交给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文书;

5.日本战犯谷寿夫判决书的正本

1947年3月10日形成的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日本战犯谷寿夫判决书正本原件11件档案;

6.美国人贝德士在南京军事法庭上的证词

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委员、金陵大学历史系美籍教授贝德士,提供给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证词,其中历数日军所犯各种屠杀、奸淫及抢劫的暴行;

7.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陆李秀英证词

1946年10月19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陆李秀英的证词,包括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传票、法庭询问笔录、证人具结书及1937年12月19日,身中37刀的李秀英在鼓楼医院(时称美国教会医院)接受美国医生威尔逊救治时的现场照片;

8.南京市临时参议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案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调查表

内容如:1946年7月27日调查表中列举的受害者已近六旬,被日军在城南防空洞射杀;

9.南京军事法庭调查罪证

1947年1月,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会同世界红十字会南京分会负责人,前往中华门外普德寺调查验证,发掘死难者坟墓,检验遗骸现场照片;

10.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京市临时参议会、南京市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南京市赔偿调查委员会、首都警察厅、首都地方法院、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等,接受的大量南京市民呈文,内容可分为人口伤亡、查找失踪人员、工商业损失、房产财物损失等;

11.外国人日记

《占领南京——目击人记述》。

“申遗”·交锋

日方反复阻挠 中方:历史不容篡改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在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血腥屠杀30多万手无寸铁的平民与放下武器的士兵,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4日开始对中方申报资料进行审核过程中,日本政府反复要求中方撤回申报。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昨天的例行记者会上做出回应。

华春莹表示,中方申报符合世界记忆名录标准,相信教科文组织将做出公正且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结论。“中方本着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提出上述申报,有助于让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人民认识侵略战争的残酷性,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同捍卫人类尊严”,华春莹表示,日本政府对中方申报说三道四再次表明了其不愿正视历史的错误态度,“我们还是希望日本正视和深刻反省侵略历史,妥善处理好有关问题,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日本官方竟称“遗憾” 教科书一改再改

对于《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日本外务省报道官昨天表态称“遗憾”。

现今,日本主流学界虽然承认“南京大屠杀”,但大多数人更习惯于使用不带感情色彩的“南京事件”一词,教科书中也常使用“南京事件”来简单概括那场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痛苦的人为灾难。

在过去数十年来,日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一改再改,历史的真相渐行渐远。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文部省就曾多次对中学历史教科书作大篇幅修改,歪曲侵略历史,隐瞒真相。

今年1月,日本文部省又批准一家名为“数研出版”的出版社修改高中教科书的申请,修改后的教科书删除“随军慰安妇”和“强征”等字眼。今年4月,日本文部省公布了明年将采用的初中教科书审定结果。一些教科书修改了“南京大屠杀”的表述方式。例如,把现行版本中日军“杀害了众多俘虏和居民”修改为“波及俘虏和居民,出现了众多死伤者”。日本教科书在历史认识问题的描述上已经越走越偏。

“申遗”·进程

2008年

卡门·帕拉迪女士最早提出“申遗”

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委会主席,当年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介绍, 《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项目,自2008年8月起至2015年10月,历经8年时间。

最早提出“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工程项目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委员会主席卡门·帕拉迪女士。

2008年8月,她在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别是看到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的16毫米摄影机及其现场拍摄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音像原始素材带后,提出“南京大屠杀档案”理应列入世界记忆工程名录,加以保护。

2010年

迈第一步,成功申报“中国记忆遗产”

此前朱成山馆长联合南京市9位人大代表建议为“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

2009年1月,朱成山研究员与其他九位南京市人大代表,联名向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提交第0255号提案,建议将“南京大屠杀专题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该提案被列入当年南京市人大十大重点提案之一。

经努力和协商,当年4月,纪念馆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三家单位(简称“南京三馆”),决定就此联合申报中国记忆遗产,迈开申遗第一步。

2010年2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相关专题档案(五组)》通过国内评选,成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2012年7月,南京市成立专门的“南京大屠杀史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申遗工作。

·朱成山供本报专稿·

在阿联酋见证“申遗”成功

自我到达阿联酋的第一印象,便是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中东地区的气候与我的家乡南京相比有不小的落差。我们无心欣赏这里的美景和豪华设施,因为此次能来阿联酋,主要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第12次会议在此召开,南京大屠杀档案和中国慰安妇档案两个项目,将在会议上审议,我作为中国档案代表团聘请的专家身份列席会议,更感到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八年申遗路的一幕幕,像过山车似的,一一涌现在脑海中。2014年3月30日,中国记忆遗产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委员会,提交了上述11组有关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项目。在此期间,南京的“三馆”人员集中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内,封闭式办公,集中组织撰写文本,翻译、校对史稿,拍摄照片和影像资料。在此基础上,国家档案局又聘请国家外文局和外交部的专家,对文本的英文翻译校对和修改,最终形成了中英文对照、图文并茂的正式申报文本材料。

时间过去了一年多。据负责申报工作的国家档案局工作人员王红敏、张轶哲透露,期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记忆遗产委员会的联系非常频繁,按照要求补充各种各样的资料,来来回回形成的有关申报这两个项目的电报、电传等资料,堆积如山。我本人也多次接到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亲自打来的电话,询问有关问题,有时甚至是在半夜时分。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为此的付出,令人钦佩。

此次能够来到阿布扎比,亲身体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第12次会议,有关南京大屠杀档案和中国慰安妇档案两个项目的审议氛围,既感到是一种崇高的荣誉,又感到肩负着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成败在此一举,这是所有中国档案代表团成员的共同心声和意愿。

10月4日、5日、6日,这是代表团全体成员难熬的三天。我每天晚上靠吃安眠药入睡,但只能勉强支撑二三个小时,夜里三点钟左右醒了,就再也无法入睡。因为在14名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中国没有一人,而评审时又是闭门会议,我们对会场内的消息完全闭塞不知。李明华局长就领着我们,每天坐在会场门外的沙发上,随时准备回答国际咨询委员会可能提出的问题。在我们附近,就是日本来的一群人,据说他们已经把14名国际咨询委员们一个不漏地做了工作,为此引起一些国际专家的反感。据了解,日方此时不仅外务省和科学文部省来了官员,而且专门邀请了大学教授和历史学者各一人随团。显然,双方针尖对麦芒,申遗与反申遗的对峙,力与力的较量,他们希望我们败下阵来,我们希望赢得胜利,这种场外的较劲就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但我们坚信,正义必胜,真实的历史档案,必然会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评审会结束了,但我们一点都轻松不下来,因为14名国际咨询委员们全都守口如瓶,保密工作滴水不漏,就连中国新华社、日本共同社、韩国韩联社等一向会挖掘消息的记者们都摇头叹气。我们原以为在6日总结会上宣布评审结果,或者透露一些消息,但会议只宣布此次共88个申报项目,49个得到通过,33个被拒绝,6个临时增补。至于49个被通过的项目,要等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签字后,以9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上发布为准。

我们等来的就是这样一个未知数。期间,媒体记者不断通过电话、微信和信息,反复询问我有关评审的情况和结果,说明了全社会都在高度关注着这两个项目申遗,但我们无法回答他们,感到很是无奈。其实,身在阿联酋的代表团成员个个心急如焚,以至于大家都置身会场,无心看看阿布扎比绚丽多彩的沙漠名城风光,在迪拜国际机场登机路过迪拜时,来回都是黑夜里,在车上看不清那些国际上享有盛名的高楼大厦。

巴黎时间9日晚,我们终于等到了好消息,南京大屠杀记忆遗产申遗成功。漫漫八年申遗路,今朝实现喜煞人。我太高兴了,当了23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申报世界遗产、国家公祭、扩馆强馆三项使命全部实现。

兴奋之余,我得感谢所有帮助和支持纪念馆事业发展的单位和个人,南京大屠杀档案从南京的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现在又递升为世界记忆,期间得到包括日本人在内的许多正义人士的援助。作为人类浩劫的南京大屠杀历史文化警示性世界记忆遗产,应该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有助于铭记历史,开创和平的未来。从这一点来说,申遗的成功只是一个逗号,等待着我们的还有大量值得去做的事,或者说仍然是一项未竟的事业。

·朱成山/2015年10月8日

·新闻延伸·

二战“三大惨案” 全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记忆工程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自然双遗产)的延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景观遗产一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文献保护项目,它关注的则是文献档案,具体包括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珍贵介质,以及口述史等,旨在通过国际合作,利用技术手段,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进行抢救,力图完整地保存人类记忆。

第二次世界大战制造了“三大惨案”,分别是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日本广岛、长崎遭到原子弹轰炸。早在1972年、1996年,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日本广岛原爆就分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此番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二战史上的“三大惨案”已全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拉贝日记》为什么没有进入申报档案?

记者注意到,中国正式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中,轰动世界的《拉贝日记》没有出现在申报材料之中,这是为什么呢?

朱成山解释,世界记忆工程项目关注的是世界文献遗产,主要考察的是所提项目的真实性、世界意义,以及是否是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拉贝日记》以及拉贝保存的80多张现场照片,是约翰·拉贝作为二战时日本同盟国——德国的公民所做的第三方视角的记述,是证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最有力证据之一。但纪念馆保存和能够提供的是《拉贝日记》的全套复印件,原件保存在德国档案馆,如果将其作为这次申报档案之一,就违背了“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的要求。

同样,当年留在南京的外籍人士魏特琳、贝茨、威尔逊等人的日记及其书信,凡不是原件的史料,一律不报,也是这个道理。

新闻链接

还有哪些中国文献入选“世界记忆”?

世界记忆名录分为世界、地区和国家三级,申报文献遗产根据其地域影响力,分别列为不同级别的名录。此前,中国已有九份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分别是:

1. 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

2. 清代内阁秘本档

3. 纳西东巴古籍文献

4. 清代科举大金榜

5. 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

6. 《本草纲目》

7. 《黄帝内经》

8. 侨批档案

9. 元代西藏官方档案

CNENEWS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