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晚报头条 >> 内容

城市发展 让大家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02日10小时51分00秒 | 来源:成都晚报


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

荣获“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奖”

荣获“中国小康社会建设政府贡献奖”

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荣获“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奖”和“中国小康社会建设政府贡献奖”。10月31日,好消息又从北京传来——在人民大会堂,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与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共同主办的中国幸福城市小康论坛上,成都斩获三项大奖,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中国城市评价中心主任、中国城市幸福感调查活动组委会秘书长张志勇用“实至名归”来评价成都获得的殊荣。评价之高,源于成都名副其实。

有人说,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归属、满足感等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

从二环路建成通车,到“六湖八湿地”一个个开门迎客,再到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的北城改造……近年来,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做好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座城市的变化,实实在在地为成都市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享受得了的益处 。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常务副总编辑赵悦说:“城市发展让大家有更多的获得感,也是大家自发为所在城市投票的动力。”

在成都,这个动力强劲,而且源源不竭。

去年,天府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到2025年,这里将基本建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区。

今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这里,创新的基因不断复制、繁衍。

紧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创新正在成为驱动成都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将极大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建设“创业之城、圆梦之都”的城市创业品牌……

然而,市民收获更多的幸福感,绝不仅是因为这个时代。

交通先行,加快地铁建设、打通“断头路”、优化公交线路,日渐丰满的出行路网,让这座城市更加便捷; “大城市,细管理”,日益提升的城市品质,让这座城市更宜居;简政放权,“一站式”行政审批,优质的政务服务,让这座城市更宜业……

越来越厚的民生账本、逐年增加的资金投入,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改善民生的坚定决心;点点滴滴的民生改善,更是“实至名归”最具幸福感城市交出的最生动“民生答卷”。

【创业创新】

支撑创新创业“3+2”格局

跻身中国十大创业城市

创业创新正在成为驱动成都经济转型的新引擎。紧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成都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建设“创业之城、圆梦之都”的城市创业品牌。

今年,成都成功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城市”,制定《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和《“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15—2025)》,在科技、规划、金融、工商、知识产权等诸多领域,启动深水区改革与探索。“创业天府·菁蓉汇”城市创业品牌应运而生,实施数月里,这个“知本”与“资本”共融的平台,吸引了近300家创投机构、约6200家企业及团队、逾万名青年大学生及创业者参与活动。

5月,清科集团发布报告显示,国内创新创业已形成北京、上海、深圳加武汉、成都“3+2”格局。今年8月,《财富》杂志将成都列入“2015年中国十大创业城市”。

【政务服务】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让群众办事一站式搞定

政务中心分散各地,行政审批事项无法完全集中,办事场地狭小拥挤……这些都会给办事的群众带来不便。

10月8日,武侯区新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对外办公,原分散在武侯区各地的14个政务分中心撤销后统一入驻新政务中心对外办理相关业务,实现了行政审批事项办理100%集中,并通过职能划转,区本级行政许可权集中度也达到了100%。这意味着,群众办事将不再出现来回跑几趟的现象。

在武侯区新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局的窗口作为全国首创,更是代表了我市在探索审管分离审改体制的创新突破。不仅如此,在我市新一轮的区(市)县机构改革中,成立行政审批局成为了新津县的“自选动作”,这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将很大程度上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行为,解决“审批难、审批多”等问题,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新区新貌】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

科技创新项目不断签约

“生活在直管区,我们的幸福指数真是与日俱增。”家住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华阳街道的市民宋文鑫感慨地说。

直管区道路建设在加快实施中。截至目前,道路工程总投资23亿元,已建天府大道、梓州大道、深圳路和环湖路4条道路共24.6公里,在建南宁路等8条道路共6.1公里,拟建绵州路等28条道路共37.8公里。

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全面加快、科技创新项目不断签约落地、成都科学城项目再添新举……今年以来,直管区主动担当创新改革先锋,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全面实施,初步形成了以“一城一区一带”为重点的城市发展雏形。

【高端集聚】

建设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今年6月,国务院发文批复同意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由此成为西部首个、全国第八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这是一条清晰的路线图——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2020年,形成以成都高新区极核引领、支撑全域成都乃至中西部创新驱动发展,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到2025年,成都高新区力争实现总产值1.5万亿元,聚集科技企业2万家,形成3—5个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把成都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和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

【交通畅行】

地铁骨架更加完善

公路整治更加优化

今年年底,我市将再开通一条地铁线路——地铁4号线。就在今年7月25日,地铁1号线南延线实现开通试运营。我市还有多条轨道交通线路在加快建设中,它们的相继开通,会让更多市民享受到轨道交通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10月,我市南北交通“大动脉”红星路南二环至北二环启动综合整治。除了优化机动车道,公共交通也将是重点。改造后,全线设置公共交通专用道,尽量设置公交港湾站,同时优化公交车站的位置,确保公共交通无缝换乘。“以后在双向8车道的路上跑,肯定比现在舒服多了。”市民张先生充满期待地说。

【环境宜居】

城市管理精细化

城市品质在提升

大城市,细管理。“天府大道、顺城大街、浆洗街……这些道路开上去特别舒服!”这是出租车司机周勇对成都中心城区中小道路提升工程的称赞。成都今年将完成中心城区120条中小街道路面“黑化”,提升路面品质,降低车辆行驶噪音。

城市管理,“严”字当头。成都全面深化“四改六治理”,对城郊结合部、农村环境的“脏乱差”进行集中整治,并将管理触角向社区居民院落延伸,同时全速推进重要街道、区域、高速公路重点节点的综合整治及风貌塑造,提高城乡环境品质。

成都数字化城市管理围绕“快速发现和快速处置”这一核心,借力2万余个天网摄像头,实现“全方位监管”。

按照“精致、雅致”的要求,市城管委对交通标牌、道路隔离栏等市政设施进行更换提升,突出统一规范和光彩工程的品质品位,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夜景。

成都日报记者 王伶雅 缪琴 徐璨 袁弘 王李科 李霞

CNENEWS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