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晚报头条 >> 内容

重庆晚报记者荣获十佳记者称号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09日10小时21分57秒 | 来源:重庆晚报

第三届重庆市十佳田坎记者、十佳巷子记者昨日受表彰

重庆晚报讯 昨日是第十六个中国记者节,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对第三届重庆市十佳田坎记者、十佳巷子记者以及“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采播群体给予表彰,并通报了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重庆获奖情况。重庆晚报首席记者周小平、彭光瑞分获十佳田坎记者和十佳巷子记者荣誉称号。

周小平,重庆晚报时政新闻部首席记者。今年8月,她奔赴丰都县虎威镇同心村采访无臂单身汉陈星银,扎实采访写出的报道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不少好心人看到报道后来帮助陈星银解决生活困难,还有人捐资为他安装假肢;沙坪坝市民张阿姨热衷公益,她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的心愿是捐出自己的门面,希望能成为残疾人创业的“爱心小屋”。不过,捐赠之路并不平坦,税费让她有些尴尬。从前期捐赠书的签署到后期各类手续的办理,一个多星期以来周小平记者一路陪同、多方沟通,终于圆了张阿姨的公益梦。

彭光瑞,重庆晚报服务新闻部首席记者。为帮助4岁脑瘤儿童邱宬灏,彭光瑞与其同吃同住一周多,深入采访撰写的报道引起全国关注,好心人捐款共计30余万元,央视、凤凰网、腾讯等国内多家媒体转载、跟踪报道。在走街串巷中,彭光瑞发现了背着婆婆上下班的90后女孩黄丽华。彭光瑞跟随她的脚步,记录了祖孙俩的一天,报道感动了很多人,传递了一份暖暖的正能量。鲁甸地震发生后,彭光瑞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受灾群众同吃同住一周多时间,采写、拍摄、记录了抗震救灾中许多感人的细节。为了报道挖掘重庆的旅游资源,彭光瑞深入酉阳大板营原始森林进行穿越,历时5天,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重庆晚报记者 熊志翔

十佳田坎记者

汤艳娟 32岁,重庆日报区县部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10年,采写了反映基层民生的新闻稿件800多篇。作品《忠县双古村“外来媳妇”带出百名“娘子军”老板》获得第十六届重庆新闻奖一等奖;《形式主义做减法,民生发展做加法》大型系列报道,获得第十七届重庆新闻奖一等奖;《不差钱的农民工兄妹:双双荣获“五一劳动奖章”》获得第十七届重庆新闻奖二等奖。

何露露 30岁,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电视新闻中 心评论部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5年,每年在基层单位采访超过200天,发表基层题材报道70多篇。作品《发泡餐具,警惕裸归!》获得第十七届重庆新闻奖一等奖;《当“不文明”遇到“随手拍”》、《为生命“加盖”》获得第十七届重庆新闻奖二等奖;《关注“如厕难”》获得第十七届重庆新闻奖三等奖;《课外书,别成农村孩子“奢望”!》、《“泼水门”的预警》获得第十八届重庆新闻奖三等奖。

康延芳 33岁,华龙网新闻中心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11年,每年采写反映基层、民生的作品100余篇。采写报道的巫溪独腿教师刘坤贤,获评全国十大最美乡村教师;采写报道的在漏电泳池救人牺牲的小伙谭俊,获评2014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网络专题《大学生村官的互联网思维——E时代的群众路线》获得2014年重庆市新闻报道精品工程优秀报道奖、策划奖;网络专题《龙小宝山城游记》获得第十七届重庆新闻奖三等奖。

穆克非 47岁,重庆广电集团重庆之声记者、主持人。

从事新闻工作26年,长期关注我市基层司法行政工作,采制了反映农村法制建设和基层司法实践的新闻报道和专题节目400余篇,成功策划实施了《身边说法走进巫溪》、《身边说法走进丰都》、《身边说法走进酉阳》等大型户外直播,曾获各类奖项30多项。作品《矽肺民工的维权困境》获得第十四届重庆新闻奖一等奖;《迁移户离婚讨福利》获得第十五届重庆新闻奖三等奖;其主持的《身边说法》栏目获得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重庆市优秀广播栏目。

於常勇 40岁,《当代党员》杂志社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13年来,采写了大量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深度报道,先后获得重庆新闻奖一等奖12次。作品《重庆新动力——联动三大经济带 打造西部增长极》获得第十八届重庆新闻奖优秀策划一等奖;《创新驱动“重庆造”》获得2015年重庆市新闻报道精品工程优秀策划一等奖。

王祥 39岁,重庆广电集团(总台)电视新闻中心记者。

16年一直坚守新闻采编一线,采访摄制了大量反映三农的新闻、专题、评论节目,获得包括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重庆新闻奖、重庆市人大新闻奖、重庆广播电视新闻奖、重庆市新闻报道精品工程奖等各类奖项50多个。作品《发泡餐具,警惕裸归!》获得第十七届重庆新闻奖一等奖;《当“不文明”遇到“随手拍”》、《为生命“加盖”》获得第十七届重庆新闻奖二等奖。

十佳巷子记者

陈维灯 34岁,重庆日报科教文体中心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6年,采写了反映基层民生的新闻稿件近1000篇。作品《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路》系列报道,获中宣部阅评组表扬,引发了川渝地区的寻根热,刊登该系列报道的报纸被湖北麻城市移民博物馆永久收藏。作品《一位乡村教师的绝壁之路》获得第十七届重庆新闻奖一等奖;《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路》获得第25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第十八届重庆新闻奖一等奖。

邓可 30岁,重庆广电集团(总台)重庆之声采访部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6年,每年采写反映基层的报道100多篇,《育才中学乱收费》、《危旧电梯为何迟迟无人修理》、《鸡鸭市场疏于管理,污水横流行人叫苦》等报道播出后,推动有关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作品《渝利铁路正式通车》获得第十七届重庆新闻奖一等奖;《乡村里的信访办主任》获得2014年重庆市新闻报道精品工程优秀策划奖。

刘春力 49岁,重庆广电集团(总台)电视新闻中心

时政新闻部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28年,长期关注民生,每年拍摄报道反映基层民生的新闻报道50多篇。电视消息作品《感知中国 穿越新丝路——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媒体特别行动》获得第十七届重庆新闻奖一等奖;电视消息作品《社交网络传播正能量 重庆之美火遍“朋友圈”》获得第十八届重庆新闻奖一等奖。

彭光瑞 33岁,重庆晚报服务新闻部首席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10年,长期关注民生新闻,采写了反映基层民生的新闻稿件近2000篇。作品《亿万富翁捡垃圾》、《重庆女作家成国内冷冻遗体第一人》刊发后,在国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多家中央媒体及网络转载或跟踪报道。作品《金牌月嫂是自封的》、《淡淡罗抄手浓浓人情味》获得2014年重庆市新闻报道精品工程优秀报道奖。

毛江波 36岁,江北区新闻信息中心新闻部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7年,摄制了反映基层民生的新闻稿件2000余篇。其中,在借调重庆广播电视集团工作期间,参与完成的三集深度连续报道《记者调查:巫溪县整治“无事酒”》在重庆新闻联播播出后,在全市党员干部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近20个区县针对“借酒敛财”习俗出台相关条例,狠刹不正之风,该作品获得第十八届重庆新闻奖一等奖;20集系列报道《酉秀黔彭再走一遭》,全面反映了渝东南各个区县直辖以来的巨大变化,该作品获得第十七届重庆新闻奖二等奖。

王珊 33岁,重庆晨报都市新闻部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12年,曾参与芦山地震、击毙周克华等重大题材新闻报道,曾获各类新闻奖项20多个,先后向社会推出两名重庆市道德模范、三名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提名获奖人。采写的《脊背为桥 乡村教师22年背学生渡河上学》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作品《小学庆六一 设接待处收礼金》获得第十五届重庆新闻奖一等奖。

黄军 27岁,华龙网新闻部首席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5年,每年采写反映基层民生的新闻报道300多篇。在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报道中采写的记者手记《监利人带给我们的温暖》,被《湖北日报》原文刊载,被新华网等百余家媒体部分转载。人物专题作品《小人物看大重庆》获得第十七届重庆新闻奖三等奖、2014年重庆市新闻报道精品工程优秀报道奖;网络专题作品《同呼吸,共命运——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获得第十八届重庆新闻奖一等奖。

李辉 28岁,巴渝都市报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5年,采写了反映基层民生的新闻稿件2000余篇。作品《父亲去世,十岁女孩从五岁开始独自撑起一个家》,报道了独自照顾瘫痪妈妈的10岁女孩魏诗语的感人事迹,魏诗语被涪陵区评为孝顺儿女,区关工委将魏诗语作为全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典型人物进行宣讲;《暑假又到“候鸟”迁徙时》获得第十七届重庆市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赛车激情飞奔 观众大饱眼福》获得第十八届重庆市新闻奖二等奖。

李阳 28岁,重庆商报社经济新闻中心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4年,长期关注民生类财经题材,采写了反映基层民生的新闻稿件120多篇。作品《天府可乐酝酿复出,亲,还记得那甜甜的淡淡中药味道吗?》获得第十八届重庆新闻奖二等奖;《“内环限货”系列调查》、《资本扎堆建冷库,运输配送“断链”》分别获得第十八届重庆新闻奖三等奖。

张成杰 34岁,荣昌广播电视台新闻部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9年,始终将镜头对准基层,平均每年采写反映基层民生的稿件100多篇。创作的公益广告《塔吊女工》获2013-2014年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类)扶持奖励。《川戏·坚守》、《塔吊女工》分别获得十七、十八届重庆新闻奖三等奖;荣昌特校重度听力障碍孩子克服困难考上大学的纪录片《高考》,引发社会强烈反响,该片获得第十八届重庆新闻奖一等奖。

看看这些十佳记者有哪些优秀事迹

周小平 30岁,重庆晚报时政新闻部首席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5年,长期关注民生,跑遍重庆38个区县,采写了大量反映基层民生的稿件,采访的丰都无臂男子陈星银用双脚赡养年迈母亲的事迹感动全国。作品《沙区创新社区管理模式》获得第十七届重庆新闻奖三等奖,《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民工教授”》获得第十八届重庆新闻奖二等奖,《赏巫山红叶将有垂直观光电梯》获得第十八届重庆新闻奖三等奖。

何贤德 41岁,万州区广播电视台社教中心主任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13年,摄制完成了反映基层民生的新闻专题作品100多篇。摄制的纪录片《暖冬》、《姐弟》在央视播出后,引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关注;摄制的专题片《抗争》主人公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电视专题片《那山那老人》获得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专题片《缅怀》获得第十八届重庆新闻奖一等奖。

郑友 32岁,重庆商报社本地新闻中心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的6年,每年采写反映基层民生的新闻稿件200篇以上。曾获各类新闻奖项15个。作品《绝症小伙去了天堂 却把光明留在人间》获得第十六重庆新闻奖一等奖;《垫江两室一厅,租金1元/月 这不是骗局,而是个关于爱的故事》获得2015年重庆市新闻报道精品工程优秀报道奖。

李小华 男,34岁,涪陵广播电视台新闻部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10年,采写了反映基层民生的新闻稿件2680多篇。作品《4岁男童悬空7楼阳台 危急时刻好心市民施救脱险》获得第十七届重庆新闻奖二等奖,《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页岩气开发走出“中国道路”》获得第十八届重庆新闻奖一等奖。

CNENEWS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