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晚报头条 >> 内容

践行“三严三实” 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3日11小时16分55秒 | 来源:成都晚报

践行“三严三实” 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路灯8年装而不亮 反映多次未见解决 落实“三值守” 干部下基层办实事 灯亮了 群众的生活也亮堂了


围绕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践行“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今年3月,新津县探索推行了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三值守”制度,即县领导、部门机关干部、镇乡(街道)机关干部到村(社区)值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实现联系群众常态长效。今日起,本报开辟专栏,聚焦制度施行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促进区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群众致富、新村建设、社会治理、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敬请关注。

上周五下午4点,66岁的陈永富进了村里的理发店,把半白的头发染黑,晚上他要到村里广场上跳舞;同一时间,理发店老板陈大姐的丈夫自己动手,把新买的宝来小汽车洗了,晚上他家理发店正是生意最好的时候,想洗车根本忙不过来;餐馆老板夏长清开始清洗刚买来的肉类和香菜,晚上他要准备好几桌客人订的菜品……大约两个月前,同样是下午4点,他们一定是在忙着做晚饭。因为天一黑,除了在家看电视,也没什么好做,不如赶早吃饭。

为啥现在不赶着做饭了?新津县普兴镇养正社区书记丁春明说,因为他们门口的路灯亮了,大家可以外出散步跳舞,“没错,就是你看到的这排路灯。”

尴尬

路灯装了8年也黑了8年

养正社区有村民2000多人,场镇上一条尚未命名的水泥路,是村民赶场以及去往普兴镇的必经之路。丁书记口中的路灯共21盏,被安装在这500米的水泥路上,它们曾经8年装而不亮。

养正社区旁是成昆铁路上的一个货运站点,来往运送的粮食、煤炭都需在此卸下,再经由这条500米的道路中转。借由铁路上的指引灯光,这里曾是村上最亮的地方。8年前,村民陈永富并不认为这是条路,“走的大车多了,路都烂完,下雨天到处是水坑,还没得灯光,走都不敢走。”村民反映得多了,当年村上即层层上报了这事儿,一年多后,县交通局将道路硬化,还为村民加装21盏路灯,但村上和交通局未就电费支付问题达成协议,路灯便一直没通电,一黑8年。

陈大姐的理发店就在这条路上,因为天黑没人出门,她的店到了晚上六七点就要关门。路修好的前几年,她和邻居们觉得不管怎么样,有一条好路就不错,但这几年大家越发觉得没路灯不行,“晚上啥子娱乐活动都没得,整个村子到了六七点就黑得吓人。”丁春明也去镇上县上问过这事,但始终没有解决办法,“一年3000到5000元的电费,当年村上收支状况解决起来有难度,可当时路灯改造没纳入县上市政设施提升工程,县上也没法出这笔钱。”

解决

落实“三值守” 这事原不难

今年3月开始,新津县探索推行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三值守”制度,即县领导、部门机关干部、镇乡(街道)机关干部到村(社区)值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三值守”制度明确要求,按照分级处理原则,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席会议制度,自下而上、逐级研究解决群众问题诉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

普兴镇人大主席袁希伟此番作为包挂镇干部定点联系养正社区,路灯这事儿慢慢有了转机。每周,只要镇上工作不忙,袁希伟都会到养正社区,听村里人摆摆自家的问题。9月初的一天,袁希伟又来到养正社区,边跟丁春明聊村上工作,边翻看村上的《民情日记簿》《值守工作簿》《问题台账手册》。多位村干部都记录了这么一条信息:场镇路灯不亮,希望尽快解决。仔细询问才知道,这事儿已经拖了8年。

当天回到镇上,袁希伟立即上报,并协调联系县城管局副局长谭树祥。“接到电话后第三天,我带着一名工作人员到了养正社区实地察看。”谭树祥说,察看后,局里专门召开会议讨论路灯修复问题,并研究决定将这一工作纳入全县公共设施提升工程,由县城管局负责路灯每年实际产生的电费。9月30日晚,养正社区8年装而不亮的21盏路灯悉数点亮。“其实这事儿解决起来并不难。”袁希伟说。

解读

机制规范健全了 效率就有了

既然事儿不难,为啥拖了8年?丁春明解释,基层并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工作流程,有时村民反映的事因为没有记录在案,很多村干部转身就忘,一定程度上导致问题解决不及时。“三值守”制度建立后,领导干部每月第一周要到联系村“值守”半天;县级部门机关干部每月有两个半天到村(社区)走访群众;村(社区)干部每月分片逐户走访联系群众。“每次走访情况还要记录在案,其实事儿还是那些事儿,只是机制规范健全了,再小的事都有牵头负责人,效率自然提上来了。”

袁希伟也道出其中缘由。“三值守”工作是纳入全县综合目标考核体系,每半年检查一次,检查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年终考核以及干部管理、使用的重要依据,倒逼党员干部真正深入群众、主动解决问题。这一工作制度的建立理顺了基层工作程序。以他个人举例,群众反映的事情如果没有及时办理,承受的压力很大,首先担心群众说你不办实事,下来只是走过场;其次,有工作台账记录在案,上级领导看到会说你把问题堆得太多,工作不积极,“还有来自平级的压力,你眼看其他同事收集的问题都办妥了,自己这边毫无进展,面子上也挂不住嘛。”

○记者手记

采访过程中,记者反复问过袁希伟、丁春明,“没有‘三值守’,这事儿就不能办?”两人答案一样:也能办,只是没人说得清何时办、能办到什么程度。有了“三值守”,县、镇、村(社区)三级值守人员每月有固定时间走访群众。事无大小,只要群众反映的都记录在案,承诺办理时限,也因此有更多的陈永富、陈大姐、夏长清的生活随之发生变化。有了“三值守”制度,社区干部的工作流程更规范,按照工作流程自下而上、逐级研究解决群众问题诉求,事儿也就好办得多。

成都晚报记者 白茹 摄影报道

CNENEWS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