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谣言帖刷屏 随手转或“被利用”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14日10小时42分21秒 | 来源:新民晚报
图 CFP
马克·吐温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了半个地球。”没想到,这句话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依旧如此贴切。从股市到街市,怎样的谣言跑得最快,?怎样的谣言总有人信?这背后又有哪些不能说的秘密?本报记者为此展开调查与梳理。
这些网络谣言你认得吗?
胡晓晶 易蓉
股市方方面面
“内幕”与“跳楼”消息流传
A股经历大涨之后的断崖式暴跌,一大波股市谣言正在袭来。禹卫华副教授领衔的上海交大大数据与传播创新实验室,近期抓取了40余个微信公众账号传播的谣言并在专题研究中发现,近期谣言多关于股市,涉及历史、政治、国际、货币等多个方面。
谣言:7月2日淮海中路一商厦内有人坠楼,也被归咎于“杠杆操作导致倾家荡产”。7月4日傍晚微信圈里出现了所谓的“23家公募基金公司联合公告救市”消息。到7月8日中国股市波动最剧烈的一天,继此前社交媒体上疯传“尤良凯同志调任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同志另有任用”的消息后,到这天整整一天朋友圈又在流传:“现任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将接替肖钢担任证监会主席,明天就宣布这一人事任命变动”的消息。
真相:没一个是真的!统统是假消息!
事实上,这早已不是第一次证监会“被换帅”。长城基金宏观策略研究总监向威达认为,股市之所以屡屡成为谣言“热土”,原因之一是许多股民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历来热衷于跟着“内部消息”买股票,而不是根据公报数据和政策分析等来选择个股。
证监会近期也多次提出要打击谣言。“2015证监会法网专项执法行动”集中部署了第四批针对编造、传播虚假或误导性信息的16起案件,并将有关机构和个人依法移送公安机关查处。
禹卫华指出:“这次股市波动,最有杀伤力的是有关坠楼的谣言。上海交大大数据与传播创新实验室的舆情监测发现,在7月1日、2日,长三角地区上海、温州、杭州、常熟等地突然出现了大量因股票失利而坠楼的信息,后经各种核实发现都是谣言。比如,发生在湖南的一个坠楼事件的照片被温州、东阳等地公众号大量转载,并注明是当地发生的跳楼事件。”禹卫华强调:“坠楼报道不是普通的新闻报道,会引起严重的负面效应——‘维特效应’,即一旦潜在轻生者了解到其他人坠楼消息会产生模仿效应,世界各国都出现过这种情况。”
总有那么多地方
“有人偷小孩”
谣言:“上海的家长注意了,街上来的卖冰棍的,QA988,上海牌照的车,是个飞机头,在大团附近!喊‘厂家批发冰棍’的,带孩子千万躲远点,那是偷孩子的,不是瞎传,是真的!……警惕!!!有爱心者传发出去,刑警队好友发的。”
真相:去年的一则谣言传到今年,衍生出多个国内城市版本和故事版本。类似谣言不光出现在上海,还出现在沈阳、济南、洛阳甚至拉萨;“故事”里的元素,最多把牌照号码因地制宜地改一改,要么把飞机头改成大光头,或者以前是收旧家电的或修水管的车,现在应景性地改成了冰棍车;有的还会配一张无辜的萌娃照,甚至耸人听闻地说:“孩子被抢走后就是被拿去卖器官的!”。凡是和“偷抢小孩”相关的帖子,几乎发一个火一个。到底多少是真多少纯属瞎编,事后又有谁会去求证?上海公安的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上海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真的吗!转了再说吧。’殊不知这样不经思考地转发,谣言就此传播,造成无谓的恐慌,其实正中造谣者的下怀。”
自然博物馆
猴子标本被拔毛?
谣言:“请各位手下留情!上海自然博物馆开馆首日,客流爆棚,由于采取没有玻璃的展览方式,参观者一致给予好评,但是这也无可避免地对馆内展品的安全造成了威胁。开馆第一天,猴子标本就被拔了毛……”
真相:据上海科技馆的官方微博@上海科技馆辟谣,上述源自新媒体的消息不实:“据自博馆馆方澄清:开馆首日虽火爆,但观展市民游客秩序良好,展现了较高的文明素质。经与各展区工作人员核实,未出现‘猴子标本被拔毛’的情况。希望大家继续文明观展,爱护标本。”有做过科技馆志愿者的网友还现身说法:“生物万象那边的标本和栏杆之间的距离都算好的,就算有人想拔毛也压根够不到。”
“阿拉”到60岁
可拿960元独“补贴”?
谣言:“给大家通知个好事:如果你身边有六十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属于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家庭,从7月1日到30日,要在居住地居委会报名,申请享受城镇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资金,每人每年960元,两人就是1920元,虽说钱不多,但是过了这个报名期限,就只能等到下一年了,过期不补,请通知你们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
真相:记者在微博上发现这条“60岁可拿‘独补’”的说法,并非只上海有,还有广州版、北京版,只不过把城市名替换一下,内容完全一样。而通过闵行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证实,目前上海市暂无相关规定。目前本市对于本地户口的退休人员,符合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一般是在退休时一次性给予5000元的奖励。网络大量的转发导致不明真相的老人频频前往社区咨询。
本报记者 胡晓晶 易蓉
朋友圈TOP 5谣言
TOP1 打这种虫子(隐翅虫)100%致命
真相:隐翅虫并不会100%致人死亡。人体皮肤接触少量隐翅虫毒液后,皮肤会出现点状、片状或条索状红斑,接触到大量的毒液后,则受感染部位会产生水泡,周围皮肤红肿,不及时处理会导致皮肤感染和溃疡,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致死。
TOP2 接受免费的钥匙圈会危及性命
真相:这种钥匙圈已经被证实是不存在的,能做到钥匙圈那么小的远程定位追踪设备除了神盾局,其他地方一般做不到,即使是最小的远程定位追踪设备成本普遍较高,像这样的发放形式也很容易被警方发现。
TOP3 大连小女孩吴梦月走丢,家长愿卖房酬谢
真相:寻人启事由于难以鉴别真假,都曾得到网友大量的同情转发。警方曾核实,部分寻人启事留下的联系电话疑似吸费和诈骗电话,提醒大家在同情心爆棚的同时也多留一份心,谨慎转发。
TOP4 新的婚姻法即将颁布,女人可同时拥有俩老公
真相:纯属网络搞笑段子,笑一笑就好,大家千万别当真。
TOP5 小龙虾是一种处理过尸体的虫子,外国人从不吃。
真相:小龙虾是一种淡水虾,它摄入的重金属大部分被转移到了外壳,随着不断生长和脱壳,这些重金属毒素被移出体外。小龙虾在美国是很常见的料理食材,欧洲市场上90%的小龙虾来自中国。
揭秘网络谣言的“生态系统”——
谣言传得快 “段子手”就赚得多
胡晓晶 易蓉
这样那样的谣言,你每天在手机上看得还少吗?在网络谣言如此喋喋不休的背后,到底有何技巧?暗藏何种灰色收益?造谣成本为何如此之低?
话术公式
“有图有真相”+“有理有节奏”
转发率高的谣言有一个明显特征:文章里面图片的数量很多。据中山大学的统计发现,这些谣言平均每篇文章附带有3.56张图片,正所谓“眼见为实”,这些图片往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次,从心理学上看,这些“谣言”中有33%包含死亡唤起,比如“毁容”“有毒”“致癌”“身亡”等死亡相关词会被经常使用,会引发近半读者的恐慌情绪,导致“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保守心理,既不敢轻易忽略或否定这样的消息,还会再产生“哪怕只有1%的可能性是真的,我也要提前警告亲友”的“哨兵”心态。
再次,从传播节奏看,网络谣言也可谓是深谙传播学的“排片表”。据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6月底发布《新媒体蓝皮书》显示:每周二是一周微信谣言传播的最高峰;临近周末谣言文章数量会出现一个明显的下降,随后在周六又出现另一波小高峰--这样的传播节奏,就好像股票做波段,有高低有起伏、有蓄势有待发,起承转合有利于延长谣言传播到的“波长”。
专业伪装
“标题党”最爱感叹号
禹卫华认为,网络谣言具有诉诸恐惧、伪装“专业”冒充“内部”、紧盯细节、标题党编故事等特点。造成绝症、灾难、安全等信息会使人们高度警觉,比如,偷抢小孩会让广大家长紧张。“中央电视台刚刚报道”等等“修辞”是伪装成专业人士或冒充内部消息的常用伎俩,增加可信度与神秘度。通过对大量网络谣言的抓取分析发现,尽管谣言有长有短,但共同特点是“标题党”,最爱加感叹号等。
微博微信
“高知”盲目转 大V成背书
禹卫华指出,微博是裂变式传播,谣言在微博舆论场里迅速扩散,拥有众多粉丝的大V转发将造成谣言的急速扩散;微信的朋友圈出现谣言后,由于社交圈的熟识度较高,多数情况下,无人愿意主动公开指出谣言,而且由于同一个朋友圈的人群的同质化程度很高,一旦无人站出来辟谣,谣言就会扩散到其他的朋友圈,影响力很大。
为何一些“高知人群”一样无法对谣言“免疫”?禹卫华形象比喻:“数学博士也会被人体骨骼结构难倒,拿手术刀的医生也不了解量子通讯。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传播的压力,对社交群的关心有导致传播压力的传导,最终导致谣言在网络社群中扩散。
背后利益
造数据为代“言” 分地域抓热点
为何这么多人热衷炮制网络谣言?禹卫华总结说:“一些微信公众号或公众号外包公司为了迅速提升粉丝数增加点击量,故意释放这种耸人听闻的谣言,利用人们的恐惧、向善等心理进行病毒式营销;也有一些企业主体在竞争中采取造谣等形式抹黑对手,以达到某种经济目的。此外还有制造恐慌、浑水摸鱼者。比如最近一段时间股市谣言满天飞,其中有不少消息就是做空股市机构故意放出来的,砸压股市,从中获利。”
据业内人士透露:“你们转得快,段子手赚得也快。”说到底,还是利益作祟。有网络推手公司报料人自爆,一个拥有10万粉丝的微信营销公号,发一条微信的市价可超过5000元;到坐拥50万粉丝的微信号,其“影响力价格”可达上万元一条;同时,微信发布的转发量和阅读量,也能再算广告费——这,恐怕就是不少公众号挖空心思去造谣传谣的动力所在了。甚至还有公号不惜为接单而“数据造谣”,比如去年曾有类似的一条“新闻”在朋友圈里传播:“每年全国有20万名儿童走失,找回的不到1/1000,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此后“图穷匕见”却是为推销某品牌“智能定位防走失童鞋”。然而据查,“每年全国有20万名儿童走失”这一数字毫无依据,纯属为谣言“代言”。
造谣成本
严重可能获刑 但大多数漏网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网络不应该成为各种虚假信息的天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19条规定: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故意散布谣言或者以其他方法煽动扰乱社会秩序的,若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比如:据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7月5日发布:“7月3日,在网上发布”有人因股票大跌在北京金融街跳楼“不实信息的田某(男,29岁,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被查获。目前,田某因寻衅滋事已被海淀分局依法行政拘留。”
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裂变式的信息传播速度,光靠网警显然不够。微博及微信朋友圈都早有各自辟谣专门通道,集结了公安、卫生、教育等政府部门以及果壳、科学松鼠会等科普公益组织的力量,也欢迎用户对网络谣言一键举报。像新浪微博的虚假消息辟谣官方账号@微博辟谣,至今话题阅读数已经达到6亿次;微信的官方辟谣公号“微信过滤器”,五六月间共计拦截谣言2435319次。
某些媒体不加鉴别转载,不惜牺牲自身公信力,造成了更加不良的社会影响。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魏明孔认为,造谣和传谣是社会秩序的破坏性力量,任何一个生活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利用网络的力量来驱逐造谣、传谣者。
本报记者 胡晓晶 易蓉
为何易“中 招”的总是中老年人?
左妍
月度不同谣言类别的处理次数 来源:腾讯“谣言过滤器”
不少人经常在朋友圈里转发谣言,其实是为了善意地“提醒”家人朋友。研究表明,中老年人是其中最容易“中招”的群体。
长辈玩微信 每天转发帖子
今年春节前,市民李小姐给母亲换了一台智能手机,并为她注册了微信账号。过了一段时间,李小姐发现,“自学成才”的母亲不仅关注了很多有关养生、健康和咨询类的公共号,还在朋友圈和老同学群里转发一些链接。点开一看,这些帖子绝大部分都危言耸听,甚至有不少已被证实是荒唐的谣言。
“我和她说过很多次,这些都是谣言,但她听不进去。”李小姐无奈地说,不仅如此,母亲的一些小姐妹聚会时也常常提起这些朋友圈里的内容,大家甚至还会根据微信里的提醒,改变家里的饮食结构。
和李小姐遇到的情况类似,市民王女士的微信也常常收到父亲的“友情提醒”。匪夷所思的是,明明一看就是谣言,但大部分帖子却已有了十万多的点击率。而对于她所转发的各种“辟谣”,父亲却不以为然,甚至还认为“越辟谣就越有此事”。
超六成谣言 涉健康及安全
中老年人转发的谣言有什么特点呢?去年底,中山大学联合一些机构推出《“谣言”分析报告》,研究人员通过被微信用户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最多的数百篇公众号文章进行分析,发现谣言主题广泛,但其中65%的文章涉及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这三大类。
网络舆论专家分析认为,谣言制造容易粉碎难,一旦产生就难以根除,而且传播周期长、传播范围广,有时辟谣的帖子还不及谣言本身转发量的十分之一。
出于热心转 缺乏辨别能力
“长辈们接触网络通常比较晚,对网上的一些内容也缺乏辨别能力和专业的判断,不管真假,转出去再说,于是就成了谣言的‘无意识传播者’。”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心理专家王裕如表示,年轻人与中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同。中老年人的生活比较寂寞,他们又大多伴随着多多少少的疾病,所以比年轻人的安全感低,更容易相信食物、环境对人身安全和健康的损害。
王裕如强调,中老年人转发谣言绝非故意,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为了提醒自己挚爱的亲戚朋友和子女。“中老年人向往的是一种存在感和认同感,他们希望被关注,重视健康,又渴望保护子女,这也是他们喜欢刷这类消息的原因。”王裕如表示,小辈平时应多和长辈交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并教他们一些基本的辨别谣言的技能,如留意发布微信的账号是否有认证,是否为权威媒体或医院公众号等。同时,也可常常将辟谣信息转发给父母长辈看。 本报记者 左妍
互联网发达国家如何惩治造谣
胡晓晶
美国国会及政府各部门先后通过了《联邦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电脑犯罪法》《通讯正当行为法》《儿童互联网保护法》等约130项相关法律、法规,对包括谣言在内的网络传播内容加以规制。此外,美国各州、市也相继通过相关法规,比如纽约已通过立法惩治散布有关银行金融状况谣言的行为。
近邻韩国对于造谣也是严打不怠。2008年12月底,韩国一普通公司职员在网上发布假消息称,韩国各大金融机构发布紧急命令,禁止企业买入美元,以避免韩元过度贬值。这一谣言造成韩国股市、汇市一片恐慌。此后,韩国立法机关研究制订更严格的法规,以对发布谣言者进行处罚。韩国《电子通讯基本法》规定,以危害公共利益为目的,利用电子通讯设备公然散播虚假信息的人,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缴纳5000万韩元以下罚款。
在欧洲,英国将整治谣言作为社会管理的一部分来对待,在政府层面进行立法并采取行政和技术措施来杜绝包括网络谣言在内的有害信息发布;意大利议会发布了关于加强网络管理的法案,特别针对网络视频发布及下载、博客、微博等新兴网络互动平台,要求对这些面向公众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查;西班牙在对网络谣言的净化上要求运营商担负起责任,巴塞罗那市政府曾招募和培训了一批抵制谣言代理人,专门从事破除谣言和向社区邻里传播真相的工作。 胡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