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轮显图片 >> 内容

大足石匠从打工仔到复旦客座教授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03日11小时10分23秒 | 来源:重庆晚报


▲姜晓进(中)在复旦大学给学生讲课

▼领带佛像获得外形国家专利

?千手观音是姜晓进的得意之作

▲四面佛造型精美

“这是缩小版的‘千手观音’,它的材质是紫袍玉。没有一千只手,只有四百只。”“这是一种进口的玉石,它叫‘红花冰玉’,用它做的雕件温润秀气。”“这是我自己创新的‘领带罗汉’。”……昨日下午,36岁的姜晓进从加工厂回到门市部,脱下沾满泥土的黑色工作服,换上一身洁净的黄色夹克,为重庆晚报记者指点他的石雕作品。

今年是姜晓进的本命年,运道格外旺,他的名头在自古以来盛产石刻作品乃至优秀石匠的重庆市大足区愈来愈大:一个初三便辍学、在外打工多年的青年农民,创办了自己的“微企”,甚至当上了复旦大学的客座教授。

重庆晚报记者 赵帮清 首席记者 冉文 通讯员 燕子 摄影报道

爱上,只是那一低头的瞬间

重庆晚报记者抵达大足区时,按照约定会面地点,看见了一辆北京吉普,开车的正是姜晓进。他从车窗里伸出手,示意重庆晚报记者的车跟着他前行。顺着延绵向上的柏油道,来到北山脚下的棠香街道惜字阁村。车停下,姜晓进下车,打开了路旁一处很不起眼的小围栏说:“这就是我的加工厂。”环视四周,给人的感觉是小,堆满各种雕件的办公室,十来平方米的加工区,放眼看去几乎都是各种姿态、各种造型的罗汉。

“其实我们以供应大件为主。这是一所医院要的景观石的缩小版。”姜晓进拿起一个二十厘米上下的山形雕件:“我们要做的景观石长九米,宽五米。”说罢,姜晓进拿起手机,翻出一张图片,正是姜晓进站在一座巨大的石雕下。

“大足石刻天下闻名,我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加上家里人信佛,常年拜着菩萨。我打小就乐意看这些,小学时从北山翻墙看石刻菩萨,被抓住就罚打扫卫生。”姜晓进说。

1995年,放学路上,16岁的姜晓进看到一个人正拿着凿子和锤子在路旁敲敲打打,一种好奇瞬间攫住了他。他走近低头一看,原来,那人正用拳头大的石料雕刻一头牛。他蹲在地上足足看了一个小时,便陷入其中不能自拔。那人叫姜云义,如今和兄弟都在姜晓进的工厂帮忙。

初中毕业,由于种种原因,姜晓进没有再念书,执意要学习石刻。父亲看他心意已决,便带着他去拜访当地数一数二的石匠姜仁富,可是拜师之路却一波三折。“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三顾茅庐’了。第一次去,他直接就拒绝了,一则他已经收了4个徒弟;二则当时我的个子太小,他怕我吃不下那个苦。我不甘心,于是爸爸又带着我上门拜访,可这次人家干脆避而不见。在我的一再坚持下,他终于被请到家里吃了一顿酒,话也松了些,说是先学着做做看。”姜晓进说。

因为爱着这门手艺,后来的几年,姜晓进不但没有觉得苦,反而还乐在其中。很快,姜晓进就能独当一面,单独完成作品。

转变,原来打工仔也能变老板

采访间,重庆晚报记者随机问了姜晓进一个问题:“大足有这么多的石刻匠人,你觉得跟他们相比,你的特点是什么?”片刻思索后,姜晓进回答:“我的作品更喜创新,突出情趣。”

事实上,石刻艺术上的创新正来源于他11年的打工生涯。那时,进城务工是农村青年的主要出路,只有初中文凭的姜晓进也不例外。1998年,他背上行囊,南下福建省。从此,辗转福建省、上海市、成都市等地,无论生活多么无奈,也从来不曾丢掉自己的专长,他所打工的都是工艺品公司,一直从事的都是石刻。

“在大足,我学的是传统的佛像石刻,工具只有两样,凿子和锤子。在外面,我学到了现代石刻的技艺,学会了使用现代雕刻工具。”说话间,他拿出了“雕刻笔”:“这种工具应用在石雕眉眼等细节上,能够更加精细。”

善于吸纳“前沿”的姜晓进也学习了轮廓、比例等雕刻理论。多年的实践最终养成了敢于创新的胆识。在他那里,罗汉被赋予了各种姿态和动作,他们有的手捧元宝,有的拈花而笑,甚至出现了“领带罗汉”这样糅合现代元素的作品。“‘领带罗汉’的灵感,来源于我看见的一位朋友,圆圆的脸,和蔼的神情,配上一身西装,我想,其实罗汉也可以长那样呀。”姜晓进说,他会随身携带纸笔,看到周围人一些特别的神态或表情时会立刻画下来,回去再创作作品。

情趣就蕴涵在创新之中。被赋予了新意的雕件个个妙趣横生。“罗汉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人要获得豁达欢喜。”姜晓进解释了自己酷爱雕刻罗汉的缘由。

打工生涯长期背井离乡,每月只有2000多元收入,多少令有“一技傍身”的姜晓进颇为遗憾。2003年“非典”期间,被迫从外面返回的姜晓进甚至萌发出改行的想法。2011年春节回乡时,他参加了当地人社部门举办的微企培训班,听了政策、认识了一群同样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姜晓进心中生出“由打工仔向老板转变”的想法。这一年春节后,他没有再离开家乡。

2011年4月17日,在高手云集的大足区石刻比赛中,姜晓进根据石材本身的形状,结合福禄寿三元素创作的“布袋罗汉”一举获得了特等奖。当年6月20日,姜晓进拿出7万元积蓄,注册了一家微企,专门做石刻。

当上老板后,姜晓进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资金短缺,二是生产成本高。“每月工人的工资需要定时支付,人工费很高。石材来自全国各地,价值不菲。但产品却卖不出去,十分艰难。”姜晓进回忆了创业伊始的情形。

2013年,大足区人民医院邀请他为医院创作孙思邈等人物石刻,需要事先垫付20多万元资金购买石材等。“这笔订单能够帮助企业扭亏为盈,步入正轨。”姜晓进急于得到这笔业务,却苦于没钱垫付石材。

了解到姜晓进的创业瓶颈,市区两级人社部门主动上门,为他提供了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姜晓进还参加了“泛海扬帆”计划,他的微企创业项目获得二等奖,有3万元创业补助。这笔资金犹如雪中送炭,加上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几万元,资金的问题解决了,他顺利完成了石刻雕塑。

“创业时,我这里只有4个人,现在有20多号人。刚开始,一直愁着没有订单,如今我们的雕件甚至远销海外。”姜晓进信心满满。

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大背景下,越来越多像姜晓进一样的农民工回到家乡重庆,自己创业当老板。市人力社保局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市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达到了48.4万人,创办实体经济37.2万户,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170.3万人。

名校,欢迎来自民间的技艺专家

2012年,复旦大学到大足寻找石刻艺人担任该校客座教授。雕刻技术过硬的姜晓进成为了大足区举荐的人物之一。“我足足准备了半年多时间,精心完成了一些石刻雕塑。”姜晓进的作品创意新颖、意趣横生,被复旦大学一眼相中。如今,他每年都要飞赴上海,在那里用一个月的时间,为数十名公共艺术系的大学生讲授石刻雕塑技艺。

在复旦大学公共艺术系的教室里,民间艺术家姜晓进拿起凿子和锤子,为大学生演示最传统的中华手工技艺,指导学生们每人完成一件石刻作品。“大家在动手前,先想一想,最想透过作品表达的心意是什么?”姜晓进这样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说实话,给大学生上课,我起先有些心虚,但后来也就坦然了,毕竟‘有技为师’嘛!听,我普通话说得还行。”姜晓进拍拍黄色夹克上的皱褶,笑了。


CNENEWS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