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邻里节 上演现实版“欢乐颂”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8日13小时37分40秒 | 来源:重庆晚报
渝中邻居节5岁啦!有6大成功秘笈
▲第三届邻居节开幕
▲邻居节吸引了社区居民积极参与
一个邻居节为何能吸引30万人
他们的故事告诉你答案
2012年,首届520邻居节开幕;
2013年,幸福社区·邻里如亲活动LOGO亮相;
2014年,520邻居节节歌《幸福社区好近邻》发布;
2015年,志愿渝中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
……
5年来,渝中邻居节覆盖77个社区、举办千余场活动、近150万人参与。
一年一度的渝中区邻居节今日10时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这意味着渝中邻居节迎来第五个年头。渝中邻居节五岁啦。
5年来,在渝中区委、区政府指导下,在渝中区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统筹下,渝中邻居节从无到有,活动越来越丰富,参与者越来越多元。
5年来,母城的黄葛树发了5次新芽,幸福社区·邻里如亲的主题丝毫没有变味。靠着邻里学、邻里情、邻里帮、邻里乐、邻里安、邻里颂六大秘笈,城市冷漠病离人们远了,温暖的邻里情近了。
重庆晚报记者 何浩 汪一阳 毕克勤 实习生 王艺 摄影报道
5年来,渝中邻居节覆盖77个社区、举办千余场活动、近150万人参与。老邻居、新邻居、洋邻居……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
邻里菜:“50年代的幸福感又来了”
2011年12月9日,渝中区幸福社区·邻里如亲活动启动。各街道、社区通过敲门日、发放邻里亲情卡、举办楼栋谈心会等活动,让人相聚相识。
“这些年,楼越来越高,人越来越忙,人情味似乎越来越淡。”渝中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告诉重庆晚报记者,他们的初衷就是想让邻居打开门,谈谈心,找回母城如家的院落。
筹备半年,首届渝中区邻居节在2012年5月20日开幕。当天,大溪沟街道建设路社区开展的谁家最香厨艺大赛就吸引了不少居民。
“不少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端着从自家厨房新鲜出炉的菜肴,来到社区院坝里,请邻居们品尝。”建设路社区居民李世才说,50年代,大家住在筒子楼那种幸福感又来了,当天那个欢喜劲啊,无拘无束,喝二两小酒,打开了话匣。
幸福歌:“居家喜有好近邻”
“人望幸福树望春,居家喜有好近邻。社区如家度日月,人人心揣火一盆……”2014年5月17日,渝中区菜园坝街道江湾国际花都小区内,传出歌声。伴随渝中区第三届邻居节开幕,渝中邻居节节歌《幸福社区好近邻》发布。
渝中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告诉重庆晚报记者,2013年5月,渝中区面向全国征集邻居节主题歌,收到来自湖北、福建、北京等省市的169件词作品、54件曲作品。最终,来自北京大兴的刘志毅的歌词和河北邯郸的孙广志的谱曲被挑中,诞生了《幸福社区好近邻》。
第三届邻居节上,156个家庭被评选为好邻居家庭。“当大家手拉手一起唱《幸福社区好近邻》时,特别幸福。”家住菜园坝街道竹木街社区的黄淑萍说。
公众号:志愿渝中上线啦
去年邻居节上,最大的亮点是志愿渝中微信公众号上线。此公众号将志愿服务线上推广和线下活动整合,通过手机终端扩大志愿服务工作覆盖面,开启渝中志愿服务互联网+的新模式。
“志愿渝中将邻里安和邻里帮从门对门扩展到了整栋楼、整个小区、整个社区乃至整个渝中区。”渝中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渝中区从1991年成立第一支志愿者队伍,到如今已有一大批优秀志愿者:中国好人雍渝多年来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黄皮匠黄和平,常年坚持背瘫痪老人上下楼梯;菜板队长袁世民,为住户修理管道、门窗、菜板。
“去年,渝中区注册志愿者已达10万余人,年平均活动达60万人次。”该负责人表示,志愿服务门类多样,包括我陪空巢老人过佳节、关爱生命·文明出行等活动。
渝中区第五届邻居节期间,渝中区77个社区将围绕邻里情、邻里帮、邻里安、邻里乐、邻里学、邻里颂6方面,开展近90项邻居节活动,持续到23日,将吸引30万人参与。今日上午,劳动人民文化宫将举行邻居节最美好邻居发布表彰大会,今年的最美好邻居有哪些故事?重庆晚报记者为你揭秘。
邻里帮 给白血病女孩搭楼道课堂
渝中区大黄路喜业花园1单元30层的楼道,是一个特别的教室,10岁的郝悦含曾是这唯一的学生。
小悦含原是解放小学的学生,2014年暑假后,她查出患有白血病。病情让小悦含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在学习生活,不能摔跤不能碰。小悦含只能回家休养。几位热心的邻居一起商量后,一块小黑板,一盒粉笔,一张小桌子组成的楼道教室正式开课了。
楼道课堂的5位老师,除教数学的张龙翔外,都不是专业老师。教语文的谭国华说:“我不是专业的老师,有时候普通话不标准,还要被小姑娘提意见,但我还是愿意赶鸭子上架。”从楼道课堂开讲的第一天起,5位老师就约定,无论工作有多忙,都要每天上课,如今坚持快两年了。小区物业也特意将这层楼的声控灯更换了开关。
重庆晚报及旗下的《大石化社区报》在第一时间报道小悦含的遭遇。报道后,引起数百网站转载,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全国各大媒体赶来采访。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记者桂良伯表示,他和搭档专程从北京赶来,就是为录制这个感人故事。
邻里乐 外国人都听得懂重庆话
2014年12月,渝中区化龙桥街道联合四川外语大学社会学系,及重庆扬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成立我市首个以外籍人士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志愿服务站——筑梦屋外籍人士服务站。
服务站建立起一支精通英、法、日、意大利、德、韩等多语种的国际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居民和外籍人士提供生活信息咨询、社交、文化体验等服务。每逢春节等传统节日,服务站还会组织在渝外籍人士包饺子、写春联等,让他们感受中国文化。
来自法国的亚历克斯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刚来重庆时普通话不好,通过服务站帮助,现在生活上没有障碍了,还能听懂重庆话。来自葡萄牙的瑞塔说,开始被如何交水电费、充话费、买票等一些生活小事难倒,现在学会用支付宝、微信来付款了。
“目前辖区有200多名外籍人士,居住、工作在化龙桥。”化龙桥街道红岩村社区居委会主任王燕介绍说。
邻里学 大学教师教农民工子弟
每周四下午4点,渝中区解放西路小学,红领巾吉他弹唱艺术团的教室里准时出现一个身影,这就是艺术团的创始人范书英。
范书英从小学习乐器,家庭困难使她的艺术道路走得有些艰难。每次遇到困难时,渝中区解放西路小学的校长李代惠都会鼓励她。最终,她从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毕业,成为大学老师,在李代惠校长所在的小学成立艺术团,免费教孩子学吉他。
2014年2月,范书英义务组建解西红领巾吉他弹唱艺术团。艺术团里的孩子大多数是农民工子弟,在范书英精心指导下,孩子们虽然学艺不久,获得了不少演出机会。范书英说:“我感到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着孩子们在舞台上收获自信。”
邻里情 打小工抚养邻居养女
家住渝中区桂花园新村的王官琴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两个女儿乖巧懂事,母女三人亲密无间。
2014年,邻居张成树夫妻相继过世,留下14岁养女张娇琳。就在街道为她的未来筹划时,小琳说:“养父母在时,王阿姨就对我很好,我想和她一起生活。”当时王官琴家庭负担很重,打小工,丈夫体弱多病,女儿还在念小学。面对小琳期望的眼神,王官琴答应了。
为让小琳尽快融入新家庭,王官琴在小琳身上付出了比亲生女儿更多的心思。为帮助小琳顺利度过青春叛逆期,整个初三晚自习后,王官琴和丈夫都轮流接她放学。小琳说:“阿姨就是我最亲的人,跟我的亲妈妈一样。”
邻里安 电梯里自费安装扶手
“蒋大爷真是好,进出楼栋,都能发现居民所需。”在大溪沟街道华福巷社区,一提起退休老党员蒋应全,大家都一个劲儿称赞。
65岁的蒋应全自退休后便开始服务街坊邻里。有一次在电梯改造后,他发现电梯轿厢中欠缺扶手,担心老年人在乘坐时有安全问题,主动联系工人,自己购买材料,在两部电梯的轿厢中安装了扶手。蒋应全还在那栋楼1层至2层的楼梯处安装了扶手。
最近,蒋应全又在构思方案,想把社区青少年及农民工子女组织起来,开办一个中国文化儿童导读班
邻里颂 捐完书还捐板凳
施之光82岁,多年前就参加了渝中区政府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青少年校外辅导。施之光为社区捐赠了481册图书刊物,为照顾不同人群的读书习惯,那段时间,他每天都用心挑不同种类的书。几年下来,社区阅览室的书架堆满了。施之光看社区桌椅较少,担心不够用,就拿出500元添置了40个塑料独凳。施之光还为贫困儿童捐助2万多元。
坚持5年邻居节引发许多感慨和建议
不单是开表彰大会还要有趣味
重庆市民政局副局长张维仑:每年的渝中邻居节都有新意,浓浓的人情味、邻里情没变。现在人口的流动性比较大,住在一栋楼中的住户可能80%以上的都不认识,关上门就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渝中区党委和政府牵头,连续5年花大力气办邻居节,搭建邻里交往的大平台,让邻居间熟悉,这在全国比较少见,应该长期坚持下去。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安定是一个社会安定的基础。渝中邻居节不单单是开一个表彰大会,发一本荣誉证书,邻居节上各个家庭展示才艺,邻居节既有互动性又有趣味性,这也是社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多为困难老人做一些事情
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勇:城市里楼越来越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大不如前了。渝中区邻里节为社区和谐提供了新平台,不仅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而且参与性强,市民味足,最主要是坚持了5年,一年比一年更有看点。活动只是一个方面,更多是如何无死角、全覆盖为一些有困难的老人做一些事情,特别是中国90%以上养老要靠家庭实现,社区邻里要在养老问题上助力。
一栋写字楼企业也算邻居
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蒋学荣:我们把活动时长从以前的一天扩展到现在的一周,是让群众更好地感受到活动的氛围。另外主办方还通过一些网络媒体,同步推进了邻居节的开展,让线上线下能得到及时互动,扩大邻居节的知名度。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待邻居二字,一栋写字楼里面的各家企业也可以算作邻居。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资源整合,以后邻居节也会为企业搭台,让大家能够资源共享,共建企业邻里文化,通过这样的创新方式,让企业发展之路更加宽阔和顺畅。
大事小情 找邻居帮忙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居节开展5年以来,渝中区各社区邻里关系拉近了。
好邻居游新渝中、讲渝中邻里故事、邻里厨艺大比拼……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家逐渐相识相知,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可以找邻居帮忙。
和谐邻里是城市文明的一道美景,展现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营造与邻为善、与邻为亲、与邻为乐的邻里氛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样的活动也会提升渝中区甚至重庆市的城市形象。十几位知名画家来到重庆用脚步丈量山城,用画笔描绘山城,这是网络时代推广城市的创新做法,通过这样多元化活动,让外地游客了解重庆之美的同时,也让重庆市民感受到城市的灵魂,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