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提到重庆 重庆人爱《我们仨》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26日04小时51分19秒 | 来源:重庆晚报
他们仨团圆了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昨天走了 这个世界再没有女人能称先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合影

▲上世纪40年代合影


2012年7月摄于三里河寓所(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重庆作协副主席张者首次公开的杨绛生活照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我们三人又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
——以上摘自《我们仨》
《我们仨》提到重庆 重庆人爱《我们仨》
昨日1时10分,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去世,享年105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说:“杨绛先生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惊扰大家,不麻烦大家。我们感谢大家对杨先生的关心,同时呼吁媒体和全社会尊重她的意愿。请让杨先生安静地离开,和她挚爱的丈夫、女儿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团聚。”
“最贤的妻 最才的女”
除佳作外,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的爱情也是一段佳话。两人初识,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令衔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表兄就是钱钟书。两人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而后,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传书,“越写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杨绛觉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坠入爱河)了。”
之后的日子,杨绛为了钱钟书,放弃学业去英国陪读;杨绛比钱钟书成名早,却愿为支持钱钟书写《围城》做“灶下婢”。在钱钟书1946年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为妻子写下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在钱钟书的眼中,她是“最贤的妻 最才的女”。
“再没女人被称为先生”
除家中亲戚,最了解杨绛先生的,莫过于图书编辑。昨日,重庆晚报记者采访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洗澡之后》责任编辑之一胡真才。说起生活中的杨绛先生,胡真才表示:“一个是虚怀若谷。她出身于世家,有很高的文化造诣,但从不自视高人一等。第二,助人为乐。早前研究所里的年轻人工作学习上有问题找她帮忙,经济上有问题跟杨绛借钱,她就帮了,借了。有的比较困难的,就说不用还了,可以看出她这种善良的心。后来他们夫妇把巨款捐到好读书奖学金,我见过好多人为稿费争得死去活来,人家却把大量的稿费捐出去。第三是生活简朴,杨绛为人很慷慨,但是自己生活十分简朴。一直住的都是八十年代的老房子。她单位多次提出来要给她装修房子,或者粉刷,她当即就谢绝了。”
据悉,2001年,钱钟书、杨绛把一生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截至2016年,该奖学金捐赠累计逾千万元,惠及学子上千人。
因为杨绛在翻译、散文、小说等各方面的建树,被许多人称之为先生。有读者甚至感叹:“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女人能被称为先生了吧!”
重庆晚报记者 钟洲毓 范圣卿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从重庆多家书店了解到,在重庆,杨绛的作品一直都卖得很好。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主席黄济人、重庆科幻作家韩松,也向重庆晚报记者讲述了与杨绛先生相见时的情状。
在重庆属常销书
重庆晚报记者从重庆书城、西西弗书店以及精典书店了解到,重庆书迷对她的书十分喜爱。三家书店负责人皆表示,她的书属常销书。其中,《我们仨》在三家书店都卖得非常好,西西弗从去年五月至今,该书各类版本销售1562册;重庆书城从1月至今,也卖了200本左右。重庆书城相关负责人说:“不少老师和学生家长都喜欢向孩子推荐《我们仨》,总的来说,杨绛先生的书销量一直都不错。”
当92岁的杨绛写下《我们仨》忆丈夫和女儿时,她写到:“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现在,天堂里“我们仨”团圆了。
《我们仨》提到过重庆
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主席黄济人,在参加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代表大会时,多次与大会特邀代表杨绛有接触。
在黄济人的印象里,杨绛先生是一个白发苍苍、沉默寡言,稍微有些内向的人。“杨绛先生沉默寡言,但并不是孤傲。九几年的一次文代会午饭期间,和我年龄段差不多的几个作家坐在一起,看到杨绛先生就在我们不远处的一桌吃饭。”黄济人回忆到,当时他们桌有个作家去到杨绛先生那桌,两人耳语了一阵。事后得知,那位作家去找杨绛先生,是希望她为自己的新书写一篇序言。杨绛拒绝了他,大意是说:“书的序言最好是自己写,因为只有作者本人才最清楚书中的哪个点最触动自己,自己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但书的评论可以让别人来写,因为别人的评论才更客观。”
“在和杨绛先生有些交集的这几次大会上,从细节上观察,她虽德高望重,但对人对事从来都是平易近人。她不喜欢主动找人攀谈,但谁有问题都可以去请教她,而她的语气从来都不是谆谆教导,只会像朋友一样对你说话。”黄济人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杨绛先生在作家圈里一直被认为是治学严谨的大师,作品结构、情节、语言等都有着行文的规范性,让人很难挑到毛病。
黄济人说,他之前看过杨绛的《我们仨》,书里提到过重庆。
重庆作家描述杨绛送别钱钟书
重庆科幻作家韩松,曾在钱钟书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见过杨绛先生一面。尽管时间久远,韩松记忆最深刻的是,“送钱钟书走时,她没有哭”。随后,他向重庆晚报记者描述了杨绛先生送别钱钟书时的举动,“杨绛把一小篮紫色的勿忘我和白玫瑰放在钱钟书的身体上。她走出告别室,安静地坐在院子里的一张小凳上……杨绛的眼神紧紧随着棺椁移动,直到车门关上。这时,87岁的她一下站了起来。周围的人怕她跌倒,忙上去扶住她。”
当钱钟书的两位学生帮着工人把钱钟书的棺椁推上火化车,推进火化室时,“杨绛没有看,她摘掉了眼镜,目光落向了地上的滑轨。”韩松在回复重庆晚报记者的邮件中写到:“火化间的门关上时,许多人劝她离开,她说:‘不,我要再站两分钟。’”韩松说:“我只能将她在现场的情状记录出来,至于当时杨绛先生是什么心情,这个真的不好揣测。”
杨绛作品
杨绛,1911年7月17日出生,本名杨季康,1928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后转至清华大学借读。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同年一起赴英国、法国留学。
杨绛先生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93岁时,她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在她103岁生日之际,又为长篇小说《洗澡》出版续集《洗澡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