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轮显图片 >> 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包肉龙传承人 走进校园传技巧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31日10小时42分48秒 | 来源:重庆晚报

“掌握河包肉龙精髓的人只有三四个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包肉龙传承人,每月走进校园向学生传授技巧


▲河包肉龙在龙头刘忠原的引领下上下游动。


昨日中午,荣昌区河包镇初级中学,太阳高照在操场上。18名初中生裸露上身,赤脚在地上又蹦又跳,或匍匐在地,或鱼贯而行。这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包肉龙的一次日常训练。带头师傅刘忠原是肉龙传承人,他每个月都会固定到学校向学生传授驾驭肉龙的技巧。

“掌握河包肉龙精髓的人只有三四个了。”河包镇文化中心主任廖和林伤感地说。荣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廖正礼说,2014年,河包肉龙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希望能将它推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上。

27年终于拿起了龙头

肉龙,是荣昌区河包镇人民独创的一种民间舞蹈,是舞龙的一种,传闻起源于明朝初期。当地人为求风调雨顺,考虑到纸扎的龙不活泼,决定用真人扮演龙身。

50岁的刘忠原是河包镇海月村人(现白塔社区)。20年前,近半村民都是肉龙表演爱好者。

刘忠原所有技艺都来自于父亲和叔叔伯伯传授。肯吃苦耐劳、专心学习的刘忠原等到成年,真正加入了肉龙队伍。

“把头埋下去,脚步跟着走。”刘忠原说,这是当龙背必须铭记的10个字,“那时我只能当龙背,龙尾、龙头和耍宝都是学艺20年以上的人,他们才能够掌控全局。”

团队协作也极其重要。“每个动作都环环相扣。舞动中,所有人都必须弯腰伏地,如果一个人出错,整个表演都会功亏一篑。”刘忠原说。

当了27年龙背,1998年,刘忠原终于从叔叔手中接过龙头大旗。龙头有5公斤重,舞起来加上风力,感觉会有15公斤,体力跟不上的话十分费力,练臂力就成了他的家常事。

“正月活动的头等大事”

廖和林说,肉龙主要由29人组成,最高可增加至37人,最少也必须是24人。

肉龙队伍分为耍宝、龙头、龙背、龙尾四个部分,舞龙时还有一人领腔唱“扭连妞”(连宵调),全体舞龙者帮腔。刘忠原说,肉龙表演有严格的步骤,首先拜四门,接着龙洗澡、龙过江、龙翻身、龙钻洞、龙缠腰等,整套表演近20分钟。“我们小时候有20多个动作,现在动作减少到六七个。”

“这应该是河包镇在正月期间活动表演的头等大事。”刘忠原说,平时队员都在忙工作,只有正月回家过年,才一起表演。

“正月初八出龙,正月十五回龙。”刘忠原说,正月初八下午出龙时,要先去河边祭祀,表示请龙,随后在镇上每家每户走一圈,初九才算正式出龙,元宵时达到热闹高潮。出龙后要拜四方,龙来到主人家会受到热情招待。

刘忠原说,正月十五那天,肉龙在场镇表演,架上篝火,火花四溅,老百姓载歌载舞;等到舞龙完毕,表演者一行人沿着田坎往河边走,到河边将龙的首尾烧掉,以期来年再请龙,这就是最后的回龙。

“学生参与进来肯定好”

如今,会肉龙表演的人屈指可数。“据估算,能够达到传承肉龙层面的应该只有三四个人,他们的年龄也都是五六十岁了。”廖和林说。

事实上,就连刘忠原本人也在荣昌城区从事看管车库的工作。刘忠原说,肉龙表演基本都是在过年过节时,也仅仅象征性地讨点表演赏钱,根本不能维持生活。

如何将这份祖先传下来的遗产保管好?刘忠原和廖和林心里没底,这也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面临的难题。

不过,河包镇率先迈出探索步伐。廖和林说,去年10月,荣昌区政府牵线搭桥,将河包肉龙与河包镇初级中学结合在了一起,每个班级按自愿原则选拔37名学生,在课后、放学后训练。

河包镇初级中学老师杨秀军说,学生积极性还是非常高。但实话实说,他们一毕业,肉龙队伍也基本就散了。

“学生能够参与进来肯定还是好,至少锻炼身体,也有推广效果。”廖和林想了一下,朝好的方面说。

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熊志翔 冉文 摄影报道

主要表演动作

龙缠腰

龙盘在一起将龙头围在中心,龙头最高,依次递减,龙尾最低。龙头高高仰起,整条龙作欲腾飞状。让人想驾龙而去,直破云霄。

龙洗澡

舞龙者集体匍匐在地,整条龙做波浪状,在地上匍匐游动,腾挪跌宕,犹如真龙洗澡,曲妍尽态,美不胜收。

龙过江

根据表演时间长短,排列若干板凳,板凳曲折相连,高低不一,舞龙者在板凳上鱼贯而行,就如真龙过江,所向披靡。

CNENEWS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