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轮显图片 >> 内容

丰都一大怪 地里为何种草不种菜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08日12小时08分40秒 | 来源:重庆晚报


养牛户余宗荣,自养了60多头牛,一年纯收入达6万余元。

种草喂牛已成为农户们发家致富的途径

恒都农业集团公司规范的屠宰流水线

丰都几大乡乡镇,大片土地种草不种菜——这明日前重庆晚报记者走进丰都县高家镇石龙村发现的一大现象。地不种菜种啥?种草!种草干什么?喂牛!如今的丰都,除鬼城名片外,还号称重庆“最牛”区县:去年肉牛存出栏量(饲养量)达到33万头,平均不到2人就养1头肉牛。每头牛市价均在1万元以上!

念着牛字经,地处重庆长江经济带腹心的丰都,正在努力创造牛经济神话。

种菜不如种草

高家镇石龙村,地处长江南岸丘陵山区,鲜有平地不宜种菜栽果;玉米几乎成了当地仅有的农粮作物。不过漫山遍野的青草,却让整座村庄充满绿意和生机。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种了青草;每一丛青草纵然已弯腰垂下,仍足有孩童般身高。

皮肤黝黑的村支书余中应,是全村种草带头人,自嘲“一介草民”:自家土地加上流转部分乡亲土地,他负责的青草地共计120亩,产出的这种每片草叶二指宽、1米长的青草,是喂牛的最好草料。

余中应心中有本帐:以前自己和乡亲种玉米,年产玉米0.5吨/亩,每吨玉米2400元,玉米产值即为1200元/亩,除去磷肥药剂和人工成本,种玉米纯收入仅在700元/亩。

“种草就不同了:每亩地青草产量10吨/亩,每吨青草市场收购价在400-420元/吨。换句话说,青草地产值在4000元/亩以上。而且种草所用的磷肥药剂成本远比种玉米要低,仔细算来,每亩地种草的利润是种玉米的4-5倍。”余中应说,大家算清这本账后都开窍了,除保留自家“口粮地”自给自足外,其与土地几乎都拿来种草。

“3年下来,农户腰包都比以前鼓了。家有劳动力的,自己有地种草赚得多一些;家无劳动力的,把土地流转给种草大户(流转费700/亩),等到收割季时再去帮大户打工,加挣一笔劳力工钱70元/天。”余中应解析了石龙村的种草增收模式。

这一种草增收模式,不是石龙村或高家镇独有,而是丰都县域内高家、社坛等乡镇4大草料基地附近农户的常态。

养牛棚成提款机

草料产出后,“草民们”会将青草按市场价400-420元/吨批量卖给草料回收公司或直接卖给养牛农户,从而来到牛经济产业链的中端环节。

村民余宗荣是石龙村最大的个体养牛户,固定肉牛存栏约50头。他是前年开始在自家后院搭棚养牛的,引入的是依托西南大学“三元杂交路线”探索培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西本”肉牛品种。

“养牛周期通常是1年。我养的牛大都是出生1-2月的牛仔或5-6月的架子牛,饲养成900斤以上成年牛后再卖出。”余宗荣坦言,大家养牛看重两个稳定:一是市价稳定,二是健康稳定。相对其他家禽,肉牛疫病风险是最低的。丰都构建了“首席专家+县级科技特派员+乡镇技术员+村社指导员”的四级联动科技服务防疫体系。

余宗荣心中同样打好了经济算盘:成年牛市场收购价通常在12-13元/斤,1头牛至少价值万元——正因如此,养殖场牛棚被村民们调侃成取款机,余宗荣和其他养牛户也被称作万元户:“他若手头缺钱了,牵1-2头牛出棚去卖,回来又是万元户了!”

“除去饲料、水电、人工等费用,每年一头牛利润在2000-2500元;去年出栏卖了近50头,纯收入在11万左右。”余宗荣表示,养殖户们的牛,既可就近卖给当地肉牛龙头企业,也可自行联系卖给外地屠牛场,“由市场决定,谁出价高就卖给谁。”

牛排抢滩北上广

丰都“牛经济”产业链高端,在于当地肉牛龙头企业——重庆恒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带动发展。

该企业成立于2009年,现已建成涵盖品种繁育、肉牛养殖、饲料生产、活牛交易屠宰及精深加工、科技研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日屠宰肉牛150头。

如何实现肉牛产值利益最大化?把13元/斤的牛肉变身为99元/份的牛排?

据悉,该企业更注重肉牛产品的精深加工,主打西餐牛排、牛肉干、精品毛肚系列要抢滩主城及北上广一线城市大型超市,现已签约入驻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大型超市和肯德基、麦当劳等大型餐饮连锁超市。更令人欣喜的是:去年10月,在市委市政府力推下,该企业实现了首批澳洲活牛进口——这既是落实中澳自贸协定关于澳牛进口的首张订单,也使丰都成为我国首个进口商品活畜的承接地。

丰都县肉牛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何川东介绍,2009年全县肉牛存出栏量约25万头,去年已增至33万头,肉牛产值占整个畜牧业产值60%。何川东表示,今年肉牛产值将突破20亿元。

借助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契机,丰都县致力实现“澳牛空运进口常态化”和“江海直达工程”的目标已扬帆起航,力争年内空运进口澳洲活牛5万头,海运进口冰鲜肉10万吨。

重庆晚报记者 朱昕勤 王渝凤 易行 摄影报道

记者手记

俗话说,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丰都打造“牛经济”的思路和做法,给予我们启示:因地制宜找准产业突破口,围绕一个主题做文章,紧扣一个行业完善产业链,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令人欣慰的是,在记者走访的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县中,大家不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且都是结合各自特点打主题产业牌:江津万州利用自身枢纽港口和辐射区位优势,强调的是内陆开放产业牌;云阳奉节利用自身农产品脐橙、柑橘、油橄榄优势,打造的是特色生态农业及产品精深加工;涪陵巫山则是依托山水地貌和人文风景,推出各类旅游精品线路产品……

百花争艳不拘一面,强调的是产业形式多样;围绕中心一网打尽,看重的是工作做深做透。只有因地制宜地把两者合二为一,长江经济带的脉动才会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CNENEWS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