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动态 >> 内容

重视媒体融合背景下职业记者的素养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30日15小时39分41秒 | 来源:中国晚报网

范洪涛(长江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武汉晚报总编辑)

在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的互联网时代,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职业记者如何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从而保持自己的职业特征,彰显职业优势,而不被无处不在、无人不是的“市民记者”所淹没?这是一个课题,它关乎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媒体融合的走势,还关乎责任媒体在互联网这个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上如何把握主动权,传播中国好声音,做好宣传思想工作。

中央提出,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必须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实现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我理解为一方面,传统媒体需从整体战略布局和系列战术手段上创新求变;另一方面,作为职业记者也需顺势而为,主动“提档升级”,练好内功,提升自身基本素养,以适应时代节奏。

去年5月,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对移动互联网下纸媒生存的四个判断》,从媒体层面,从报纸的整体构架和运作上,对报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前景作了四点推测:一是,针对社会上唱衰报纸的论调,我提出:“纸媒消亡论”或许是一个缺乏足够理论与实践依据的草率命题;二是,针对“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渠道为王”,这种把内容与渠道简单对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我提出:“内容为王”肯定是纸媒的一条生存与发展的底线;三是,既然“内容为王”,那么“王的价值”绝对不是网络的一次免费午餐;四是,“读者数据库”无疑是亟待开发的一座富矿。

一年过去看了,我的四个推断都得到了证明,或正在继续得到证明。

1、虽然也有报纸在不时地倒下,但这属于正常的优胜劣汰,纸媒依然活着,依然在前行;

2、去年8月18日中央深改小组四次会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驱动、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3、今年以来,全国各地许多报社针对新媒体无偿或低廉使用报纸的新闻产品的现象,开始公开说不,30多万新闻记者给网络媒体当义工的时代正在走向结束;

4、报媒的“读者数据库”越来越被重视和越来越多地被开发,成为一个崭新的运营抓手。

今天,从报媒从业者的角度,谈谈媒体融合背景下职业记者应该怎么做,应该有怎样的自我要求,有怎样的基本素养需更新?

我认为,就职业记者而言,在新形势下需要提升的主要包括读者思维、整合能力、求真意识、文本表达四个方面的更新。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职业记者,要有更缜密的读者思维。

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的采集和发布者,都可能制造和引爆新闻话题,西方称之为“公民记者”,我们称之为“市民记者”。 “市民记者”凭借个人好恶,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可以随心所欲地发布或传播自己眼里的新闻,也就是说,新闻采写已不再是职业记者的独有权。

但是,正所谓“专业人做专业事”,职业记者是可以通过更精细的工作,以自己的专业素养区别于“市民记者”,来维护自己的职业特点,提升自己的职业优势。而在这个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需要职业记者具有更缜密的新闻思维,能够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发现真正的新闻,并准确把握新闻的内核。

新闻思维的本质是读者思维、用户思维,即所采写的新闻能为读者、用户感兴趣,与他们的生活产生共振、共享。

对一条公共信息,不同的报媒对其新闻价值的判断、新闻采写的侧重点都会有所区别,就是不同的新闻思维产生的不同结果。武汉晚报近年来,在坚持“为百姓谋利益”的办报理念的同时,强势提出要做以“好看、好玩、好用”为标识的不一样的新闻。也就是说,我们的新闻产品一定是读者感兴趣的,始终在强调读者思维。

1、成立市民记者团,又升级为双V记者团——发动、调动读者。

2、推出“双休版”,增强双休报纸的可读性、必读性——吸引、服务读者。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职业记者,要有更全面的新闻整合能力。

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用户行为的碎片化与多样化,推动媒体内容爆炸式增长,信息流呈更加多变的自由状态。时间、空间、话题、关系,每一条信息的基本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剖析,都可能衍生出新的数据,得出新的结论。

这种互联网状态下的信息生成与传播方式,意味着职业记者需要有更全面的新闻整合能力,一方面要善于从海量信息中及时发现新闻,另一方面要善于围绕所发现的新闻进行整合拓展,通过动态策划,把新闻做大、做深、做透;第三方面,要善于利用各种传播介质,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全面的新闻整合能力是职业记者区别于市民记者,体现职业优势的物化形态。也就是说,在准确传递“是什么”的同时,要重点解析“为什么”,让读者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引导读者互动,参与到新闻传播中来,从而明显区别于市民记者在网上发布的新闻信息,体现了职业记者的追求。换一句话说,其实很简单,给读者一个愿意选择读你报纸的理由。

在这方面,我想举个例子,前不久发生在湖北监利长江段的“东方之星”翻沉事件,可能是新闻传播形态发生质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即互联网条件下的新闻传播,一定是多维度、多介质的复合式传播,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新闻整合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最先报道的是报媒的职业记者,但新闻最先落地的不是报纸,而是微信公号、微博等网络媒体。比如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晨报、楚天都市报最先在微信公号、微博上滚动播出,武汉晚报不是最早赶到现场的,但也是通过微信、微博对信息进行整合后后来居上的。

另一个典型例子:打捞“东方之星”的过程中,有一张图片被广泛传播——满天晚霞笼罩着被扶正后的“东方之星”。这张照片至少有长江日报、湖北日报、新华社三家媒体的记者拍到了,但网上广泛传播的,第二天全国近40家报纸、还有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欧新社、纽约时报等国外媒体使用的都是长江日报记者陈卓的那一张。为什么三张质量不分伯仲的图片,唯独长江日报的胜出,原因很简单,他没有等到第二天见报,而是在第一时间通过他个人的微信和长江日报的官方微信公号率先发出,最先抢得了先机。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职业记者,要有更强烈的求真意识

互联网背景下,资讯空前发达,但新闻信息的传播难免鱼目混珠,尤其是互联网管理还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网上传播的新闻资讯很容易给职业记者的新闻采写埋下地雷、设置陷阱。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记者必须尽可能赶到新闻第一现场,必须尽可能地与新闻当事人面对面交流,尤其是涉及到可能引发争议、需要进一步核实新闻事实的新闻线索时,作为职业记者必须坚持到新闻一线的基本职业要求,从而避免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通信条件的变化,给记者采访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但产生的负作用是一些记者变懒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用电话采访包办,本来,电话采访是一种十分便利的采访辅助手段,但遗憾的是,在一些记者身上,“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的优良传统已退化为“新闻是用电话打出来的”谋生手段。

新闻的漂浮之气、焦躁之态、急功近利之举正极大地伤害着媒体的根基。这方面的教训太多。

武汉晚报的考评机制:独家新闻给高分,公共信息完胜竞争对手给高分;打平竞争对手给基本分,输给竞争对手给零分,漏掉新闻倒扣分,而且,主要竞争对手的卖点漏稿,分别记1/3或1/2漏稿。

四、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职业记者,要有更灵动的文本表达。

2015年5月11日晚,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张能立在讲完《解决问题的思维与策略》这门课程的最后一节课时,设计了一个特殊的课程结业典礼。他的本意是“为了鼓励大家只能服从真理,不要怕任何人,决不能屈服于强权,张老师愿意‘献身’——让同学们踩着张老师的躯体成长和前进!帮助大家开启人生幸福之旅!”

这件稀罕事,迅速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引发病毒式传播。

13日,武汉地区的4家报纸不约而同地刊发了相关报道。4家报纸的标题分别为:

A报 (主题)副教授课堂上俯卧 让同学们一一跨过

(副题)意在鼓励“服从真理,不要怕任何人”

B报 (引题)希望培养出敢于“向奥巴马扔鸡蛋”的学生

(主题)教授趴地上求学生赐“胯下之辱”

(副题)武汉理工大100余名学生从老师身上跨过,还有部分选择从后门逃跑

C报 (主题)老师趴地上请学生跨 是下放尊严还是秀

(副题)武汉理工大学一教师“趴地教学”引发热议

D报 (主题)副教授趴地上要求学生“踩”过去

(副题)鼓励他们追求真理不畏权威 多数同学表示理解老师苦心

13日晚,武汉理工大经纬网的一名学生记者Token刘苹通过微信,以《B,我校张能立老师真的“求胯下之辱”了么》为题,措辞严厉地公开质疑B的相关报道,这一事件由此再度发酵。

后来,“被踩”的张能立副教授投书“澎湃”,还原了事件细节和争议。分析了“新闻失真”的原因,心平气和地表达了对于4家报纸的报道内容的不满意。

研究4家媒体关于“张副教授趴在教室门口”这一新闻的文本表达,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用4家媒体的主标题在百度上搜索,截至5月21日晚,ABCD四报在网络上分别找到相关数据3700个、210000个、3250个、15500个。

为什么B报这篇不占优势、不尽完善的报道却在传播数据上遥遥领先,甚至一骑绝尘?显然,是由于B报的新闻标题使用了“胯下之辱”这个很能吸引眼球的关键词,这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映证了互联网传播规律。

与传统的新闻文本不同,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文本更强调关键词的使用,更强调语言的活泼,甚至另类表达,于是就有了“标题党”一词。笔者认为,B报在报道“张副教授趴在教室门口”这一新闻时,在用引号的前提下使用“胯下之辱”这个词并无不妥,犹如“雷锋是革命的‘傻子’”一样,这句话的本意绝非是矮化雷锋。主标题上使用“胯下之辱”,把张副教授的行为描述得更形象更戏剧化,也让新闻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一味地排斥网络语言,是一种僵化的表现,而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则是一种泛化的表现。我以为,职业记者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络语言,善于借鉴网络手段,刷新和丰富新闻语言,吸收长处,使新闻文本变得更灵动、轻巧,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

最后,我还想借此机会表达一个观点: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媒体的形势变化莫测,因此,我以为作为从业人员要始终有职业敬畏感,近年来,中国新闻界出了一批职业经理人,也给中国报业带来了一丝清新之气。

我坚定地认为,我们应该鼓励、包容新闻创新,但一定要把守一个底线,那就是:我们一定是“做”新闻,而不能是“玩”新闻。不客气地说,我们目前业界有一批同行,尤其是占据着重要岗位的负责人,作为职业经理人,他们有才气、有想法,也有冲动,但似乎缺少的是对事业的韧性、坚守和刻苦,以个人好恶替代整体需求,违背规律,最终败了自己的形象,坏了事业的发展。

昆明正在上演一场报业悲剧和闹剧,这一不幸事件是每一位有良知的报人都不愿看到的。原因很复杂,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作为报纸的掌门人,一定要了解国情、市情、民情,你所有的改革、所有的决策都应是接地气、通人情、合常理的。否则,逞一时之能、逞匹夫之勇,也许能获得短暂的成功和片刻的掌声,但一定是成不了的。这个问题不搞明白,类似事件也就还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CNENEWS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