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个庄严的承诺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2日09小时10分05秒 | 来源:重庆晚报
14年前本报助他儿子圆大学梦,14年后他来本报为其他人圆梦
▲郭璧全至今还保留着14年前重庆晚报和他们签订的爱心道德协议,以及儿子的入学通知书
▲为到重庆晚报还愿,郭璧全夫妇自备了午饭
6月20日早晨8时,提一包干粮,带上一壶水,67岁的郭璧全和60岁的老伴周治碧关好家门。
“记住哟,是悦来方向,在悦来那边。”头发花白的老郭粗声粗气,反复向老伴念叨这几句话,引得一位邻居发问:“老郭,一大早你们两口子去哪里哟?”
“去还愿!”郭璧全的回答,让邻居们有些摸不着头脑——老郭这是要去哪?有啥愿要还的?
一个庄严承诺 埋藏心底
2002年,郭璧全的儿子小郭以603分的成绩被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录取,但贫寒的家境成为上大学的鸿沟。为圆小郭大学梦,社会各界积极支援。当年8月25日,郭璧全签署了一份《爱心道德协议》,这份协议源于由重庆晚报和重庆市佛教协会慈善功德会联合发起的贫困大学生爱心接力活动。郭璧全签署《爱心道德协议》后,他的儿子小郭作为受资助人,获得4200元助学金。这笔钱和其他社会捐助不但让小郭读上了大学,也成为小郭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经济来源。
“14年前,重庆晚报帮我儿子圆了大学梦。现在,我要兑现14年前的一个承诺。”20日上午,郭璧全找到已从渝中区较场口搬到渝北区悦来的重庆晚报如是说。
不过,对于一位不会上网、交际圈只限于周边邻居的老人来说,要实现埋藏心底多年的心愿,并不简单。郭璧全上周末就去渝中区较场口大元广场重庆晚报原办公地点找过。“没想到你们搬家了,我赶紧问旁边卖报的,他们说重庆晚报搬到悦来去了。”郭璧全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我不会上网,问重庆晚报的电话也问错了。儿子在云南上班,他工作忙,我不想为这事打扰他。”
从位于渝中区七星岗的家出发,坐轨道交通3号线到鸳鸯站出站后,郭璧全说自己就摸不着北了。“路上起码问了二十多个人,才晓得坐685路公交车到中央公园西站下,就能到重庆晚报。”郭璧全说。
一份道德协议 牢记于胸
很少出门、对公交线路陌生的郭璧全,有件事却烂熟于心。
“协议内容有三条。第一条是努力学习、勤俭自强、完成学业。第三条是进入社区、孤儿院、福利社等进行爱心服务。”20日上午11时许,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21楼重庆晚报接待室,满头大汗的郭璧全一边流利地背诵着,一边拿出一份印着红色金字的《爱心道德协议》,“这两条我们都做到了,但我最牵挂的是第二条。”
重庆晚报记者看到,协议第二条写着:“学习完成,有独立经济来源时,要尽自己所能资助至少一名贫困学生,帮助其完成学业。”
郭璧全说,记得是在2002年8月25日,重庆晚报记者知晓他的家庭情况后立即联系上他,让他去重庆晚报财务室领取4200元。“这份《爱心道德协议》也是在重庆晚报财务室签的。14年来,这三条协议早就刻在我脑子里了。不过协议第二条,我们一直没能力去做。”说这话时,嗓音粗犷的郭璧全一直搓着手:“因为家里经济一直不太好。虽然拖了14年,可我都记着呐!所以今天我们来还愿,要兑现这个庄严的承诺。”
郭璧全拉着重庆晚报记者的手说:“我想,今年也肯定有和当年我家情况类似的家庭。不管4200元还是5000元,尽力帮助贫困学生,多少钱我们都认。”
讲明来意后,郭璧全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并再三叮嘱重庆晚报记者,发现需要资助的大学生后一定要第一时间联系他。
一张情况说明 显露贫困
重庆晚报记者注意到,郭璧全来到本报时,背上一直背着一个鼓鼓的行囊。
“是面粉做的粑粑,早上6时起来现做的。在外面吃饭太花钱,该节约就要节约。”郭璧全说,由于不知道此行啥时候才能回家,他和老伴决定背着午饭出门。
两年前,郭璧全把家从南岸区敦厚坡132号搬到渝中区七星岗兴隆街15号。重庆晚报记者昨日在他家看到,他还收藏着儿子当年考入四川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考成绩单和当时媒体的报道。此外,还有一张落款时间为2002年8月21日的重庆11中学情况说明书。说明书上写着郭璧全夫妻都是失业职工,郭璧全50岁时从南岸电线厂下岗,2002年周治碧又从重庆第二机床厂配件二厂下岗。那时,全家人靠周治碧每月201元的失业保证金和儿子185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
“这几年,我们领到每人2000多元的退休金,生活才慢慢有起色。儿子毕业后,目前在云南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工资也就3000多元。他比我们还节约,过年回家穿的皮鞋都是烂的,也舍不得买双新的,却还要给我们过年钱。”周治碧说:“虽然这几年我和他爸爸每月看病吃药所剩不多,但终于也存下了这笔回馈社会的助学金。”
重庆晚报记者看到,郭璧全衣柜里的衣服非常旧。周治碧有些不好意思地说:“14年来我们基本没买过新衣服。我们想,如果能存起这笔助学金,总能帮到需要帮助的人。”
一颗助人之心 不求回报
郭璧全说,自己最不能忘记的,除了重庆晚报和重庆市佛教协会慈善功德会的善举,还有2002年8月,南岸区区长代表政府亲自交给他6000元助学金,重百集团捐赠了6000元,南岸区劳动局捐赠了800元。
“当时还有一位向先生想资助我儿子,儿子认为已有近2万元善款,大学梦能圆了,其他的费用就该像协议中所说,勤俭自强,靠自己挣,所以婉拒了向先生的好意。”郭璧全说。
一笔笔善款,一份份温情,帮助小郭完成了学业。郭璧全说,自己读书不多,但签署《爱心道德协议》后,对做好事有了新的认识。“做好事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也许是一句关心话,也许是邻里伸个援手。”
14年来,郭璧全一家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重庆晚报记者在郭璧全家里采访时,看到他们一直在细心照顾一个2岁多的男孩。“不是我孙子,是邻居的娃儿。邻居太忙了,在做防盗门窗业务,顾不上照顾娃儿。”周治碧说:“反正我们也没啥事,就主动提出让他把娃儿放在我们这里。”
“老郭一家对人很热情,哪家电器有问题找到他,他总是解决得又快又好。”小男孩的父亲杜先生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我们工作忙,也是他们尽心尽力帮忙照顾娃儿。我们想对他们表示一下,他们啷个都不肯收。”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联系上了郭璧全的儿子。小郭说,从小父母教育他最多的除了自强,就是诚信,“父亲到重庆晚报还愿,其实就是想把帮助他人的善举传递下去。”
郭璧全说,他把这些不求回报的帮助当作生活中最大的快乐。“帮助别人,别人快乐了,我也会有成就感。”脸上洋溢着笑容,郭璧全淡淡地说。
“14年来第一位上门兑现承诺的人”
重庆市佛教协会慈善功德会相关负责人点赞郭璧全善举
▲乐于助人的郭璧全夫妇帮助邻居带小孩
重庆晚报讯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采访了重庆市佛教协会慈善功德会相关负责人庞主任。庞主任表示,2002年在与重庆晚报合作的贫困大学生爱心接力活动中,有30多名贫困大学生签署《爱心道德协议》。
“郭先生是14年来,第一位上门找我们兑现承诺的人,这让我们很感动。”庞主任说:“《爱心道德协议》上的三条内容只是我们对孩子们的激励,初衷是让他们感受到社会温暖,传递这些大爱。”
庞主任说,这些孩子毕业后,相信他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回馈社会。施恩不求报,用感恩的心对待他人,就能感受到助人的快乐。
重庆晚报相关负责人说,六旬老人郭璧全14年来不忘承诺,其诚可勉,其信可嘉。他的善举既体现着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着社会正能量,更激励着重庆晚报继续坚守媒体责任,继续努力为社会发展进步鼓与呼。
该负责人表示,14年前,重庆晚报为郭璧全的儿子圆了梦;14年后,重庆晚报将继续为郭璧全圆梦。
重庆晚报扶危济困大事记
作为重庆创刊最早的都市报,重庆晚报一直坚守媒体责任,努力为民服务,赢得了读者的青睐、市场的认可。
1、爱心助学
2001年至今,重庆晚报爱心接力助学活动已连续开展16届,不但资助了万余名大学新生,还为上万名大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
2、爱心车队
2003年起至今,重庆晚报不定期开展进灾区、走矿山、下区县活动,服务老百姓。车队到哪里,爱心到哪里。去年1月27日,重庆晚报及重庆晚报新闻律师团代表,将130个爱心红包和奖励红包发放到巫溪县菱角乡大同小学,100名贫困孩子和30名优秀学生的心瞬间被满满的爱包围。
3、共建和谐社区
2005年起,重庆晚报每周末都走进社区,开展共建和谐社区大型公益活动,组织医生、律师、电器修理人员等为居民服务。
4、重庆晚报慈善爱心基金
2007年8月18日,由市慈善总会和重庆晚报共同发起成立重庆晚报慈善爱心基金。这是重庆市一项永久性慈善基金,是西部地区首个由媒体发起的公益基金。至今已有数十家爱心企业、近千市民为爱心基金捐款、捐物,筹集善款、接受捐物过亿元,已用于扶贫济困、抗震救灾、爱心助学等。
2008年5·12大地震期间,重庆晚报派出69名记者,总计拿出500个版面为抗震救灾鼓与呼,募集善款1500万元、物资500多吨送往灾区。
5、农民工爱心基金
2008年1月1日,重庆晚报与重庆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共同发起设立的重庆农民工关爱基金成立。100万元福利公益基金用于改善农民工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农民工疾苦。
6、2小时公益助学
2012年底至今,重庆晚报和重庆福彩在爱心助学基础上倡导自助公益理念,提出每日2小时公益,为我市贫困大学生提供长效实习机会,除在寒暑假外,贫困学子还能在闲暇时间即双休日、无课日进行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最大程度解决贫困大学生日常生活困难。
7.重庆走走族GO计划
环保、助学、助残、扶老……重庆晚报走走族开展了赴城口县结对帮扶山区贫困学生、赴武隆县结对帮扶希望小学学生、与歌乐山自闭症儿童结对献爱心、走进渝北区木耳镇关爱孤残儿童等活动。
重庆晚报记者 郝瑶 首席记者 冉文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