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脆桃王走进人民大会堂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07日13小时38分47秒 | 来源:重庆晚报
▲申建忠(左)的桃园硕果累累
除了绝美风景和碗碗羊肉,武隆仙女山如今又多了一个名牌:仙女脆桃。
这得感谢一个人:他叫申建忠,一个凭借种桃走进人民大会堂、今年5月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全国劳模。当地很多人称他为脆桃王。
“全村人脱贫,就指望申建忠带领乡亲们栽种的这5000亩仙女桃林了。”武隆县火炉镇筏子村党支部书记肖德均说,靠卖桃子和打造生态观光农业,年底人均收入有望突破一万元。
申建忠今年42岁,火炉镇筏子村人。这个市级贫困村立下脱贫军令状的最后期限是今年底。
8月1日下午,重庆晚报记者驱车刚进入筏子村,火炉镇党委委员陈波就指着前方一大片桃林:“看,这些都是申建忠的产业!”
1995年,22岁的申建忠在外闯荡数年后,回到老家接受父母的分家安排:兄妹三人各自领到1万元。
和妻子商量后,申建忠决定暂时不建房子,而是把钱用在种植上。“承包荒山花了8000元,余下2000元全部买桃种,几乎没给自己留任何周转余地。”申建忠告诉重庆晚报记者。
虽然家乡的土壤和海拔适合种桃,虽然播种、翻土、嫁接、培育一丝不苟,但最初的收成并不好。为找出问题所在,1997年他专门跑到山东学习果树栽培技术,并引进当地脆桃品种。经过无数次嫁接选育,7年后,桃树结出的桃子又红又脆又甜。
也正是那一年,申建忠的脆桃出名了。由于靠近仙女山,他为桃子取名仙女脆桃,既文雅又好听,还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申请到注册商标。2009年,利用扶贫契机,当地政府助推申建忠在全村建立1000多亩的示范园,尝试大规模投产。
如今,在镇政府的精准扶贫和产业规划下,不仅申建忠种桃,全村人都加入其中。
“所谓精准产业扶贫,就是结合并利用好当地现有的特色产业、特殊人才,因地制宜搞发展。”陈波说,既然申建忠有专长基础,实践又证明当地土壤气候适合种桃,那就加足马力多拉快干。
往前推5年,筏子村同样是仙女山光环背后的一片贫瘠净土,2010年人均年收入2000元出头。“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年老的就种点苞谷养些家禽。”陈波回忆,随着申建忠当年一人成功扩大脆桃产业,村委会也希望他带头让乡亲们沾光,形成区域抱团发展,对整个产业产生质的提升。
“如果让他低价转让果苗和技术,意味着竞争加剧。申建忠愿不愿意,我们最初也没底。”陈波说,当政府找到申建忠说明来意,他一口答应。
不过,很多村民最初都不敢尝试,一方面羡慕申建忠赚钱,一方面又担心自己亏损被套。
“镇村干部无数次上门劝说,政府给村民们量身定制很多帮扶政策,还成立专业合作社提供回收兜底。申建忠成立的科普培训室,也定期为种植户免费进行脆桃育苗、防病等技术培训。”筏子村村党支部书记肖德均说,再三努力下,村民王小兵等十来户人终于开始种桃,如今王小兵150亩脆桃基地能带来近百万元利润。
前年夏天,火炉镇首次举办避暑采果体验季活动,筏子村和仙女脆桃借着旅游东风逐渐为人知晓。
今年,申建忠获评全国劳动模范,于五一节前夕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成为仙女脆桃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
“有名片影响力是好事,但扶贫脱困产业升级,需要更多的实干苦干和科学规划。”陈波和肖德均都认为,脱贫不能只靠口号和名片,筏子村的发展也不能只靠种桃,因为种桃是单一产业,面临诸多风险。发展必须多元化,才能使村民旱涝保收。
肖德均说,前年起,筏子村陆续展开产业链拓展和业态丰富,高山反季蔬菜、生猪养殖开始在筏子村方兴未艾。“围绕脆桃,我们要做足文章,不只卖桃子,还要卖产品。”肖德均说,在政府扶贫指导下,筏子村已筹备启动仙女脆桃的加工产品,如罐头、果脯等,打造出一条脆桃产业链。
“今年底,我还要扩大种植规模,把仙女脆桃卖到超市去,卖到全市人民的盘子里。”申建忠告诉重庆晚报记者,他开始尝试“互联网+”,建立仙女脆桃网站网页,让消费者通过网络也能下单。
本版稿件由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朱昕勤 冉文 记者 熊志祥 赵帮清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