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晚报头条 >> 内容

北京有群“嗅辨员” 工作是每天“闻臭气”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16日13小时29分47秒 | 来源:北京晚报

他们的工作是每天“闻臭气”

北京有群“嗅辨员” 靠鼻子闻出仪器测不出来的味道

 


从透明的玻璃气瓶中,用玻璃针管缓缓抽出一管从垃圾场采集到的“臭气”,然后注入密封的袋子中,打开出气口,一边用手轻轻捏着袋体,一边将鼻子凑近仔细嗅辨。作为北京市环境卫生监测站的一名“闻臭员”,张超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各大垃圾场去采集排放出来的“臭气”,带回实验室通过“闻臭”来判断垃圾场的排放是否达标。这样特殊的工作,张超一干就是11年。不过,张超可不愿意别人管他叫“闻臭员”,他们的专业名称叫做嗅辨员。像他一样具有专业资质的嗅辨员,全市共有约300名。

每天至少去3个垃圾场采样

又到了张超最怕的夏天。气温攀升到30多摄氏度之后,不少人都尽量避免高温作业,但对于张超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几乎每天都要进行的固定检测却不能因为高温而停止。

天气炎热,气体更易扩散,虽然焚烧厂的垃圾已经经过严格处理,并没有传统垃圾场扑鼻的恶臭,但空气中依然会夹杂着一些特殊气味。为了更加全面地监测,除了能够产生气味的焚烧炉,废水池以及厂区边界,也都需要进行采样。相比于在臭不可闻的垃圾堆放站收集气体,张超认为这已经算是比较好的工作环境。

采样的气瓶在带离实验室前,要提前对其进行抽真空处理。随后,嗅辨员需要亲赴垃圾场的厂界位置采集一些环境空气,取样带回实验室,对臭气浓度进行检测,以此来衡量垃圾场的排污情况是否达标。

张超说,全市目前共有50个垃圾处理设施,有19个垃圾填埋场、综合处理厂、焚烧厂和转运站,必须保证每个月都得去一次。而像是粪便消纳站和一些区的垃圾处理场,则要保证每季度去一次。这样算下来,嗅辨员每天至少要去3个垃圾处理设施,才能够保证完成任务。

采集回来的样品,当天就必须进行嗅辨,以防采集回来的气体飘散或是变质。

鼻子辨臭能力超仪器数倍

在北京市环境卫生监测站内,张超的脸上滚满了豆大的汗珠。回到实验室后,采集的气体将会被高度稀释,并放入气袋中,以便嗅辨员来嗅。

一个嗅辨小组由6名嗅辨员和一名判定师组成。一边忙着操作,张超一边解释说,每个嗅辨员会发给3个密封的袋子,3个袋子中只有1个里面打入了从垃圾场采集回来的样品空气,而其他两个袋子中则只有干净的空气。嗅辨员用鼻子闻了袋中的气体后,觉得哪个袋子中有味道,就在相应的表格中打对钩,如果觉得没有味道,则在表格中打叉,无法确定就画圆圈。最后通过公式,算出样本的臭味是否达到国家标准。只要闻着臭,就说明排放肯定不达标。之后,再由城管委来决定对垃圾场的处罚或是整改措施。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何还需要用人的鼻子来判别空气质量?张超说,科学检测仪器虽然越来越先进,但机器只能显示数值,无法分辨臭味。光数据显示还不够,如果依然有股怪味儿,对周边的居民肯定还有影响。臭味本身就是一种污染源。“人的鼻子,比仪器能够检测到的味道要多得多。比如仪器可能只能检测到十几种或是二十几种指标,但是人的鼻子却能够闻到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味道。”

数据虽然安全,但是闻起来却依然有臭味,嗅辨员既专业又接地气的检测方式,无疑给越来越多的垃圾处理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男不许抽烟喝酒 女必须素面朝天

一只富有经验的鼻子显然至关重要,但是想要成为一名嗅辨员,光靠鼻子灵还远远不够,必须先经过国家恶臭重点实验室的审核,并通过专门的笔试和嗅觉测试才能拿到资质,资格证每三年就需要重新考核。目前,整个北京拿到嗅辨资格审核的一共有约300名嗅辨员。

回忆起考核时的场景,张超说,每个参加考核的嗅辨员会发给5个纸条,其中两个纸条上蘸一些嗅液,闻几轮,来进行嗅觉考核。

在日常的生活中,嗅辨员还有不少额外的要求。比如不能抽烟、喝酒,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遇到感冒也不能进行嗅辨。在这工作的女性全部素面朝天,绝对不能化妆,指甲油不能涂,连防晒霜都不能抹,风油精、花露水都不能喷。“比如说下午要检测,中午饭肯定不能吃包子一类有味道的东西。”

硫化氢的味道特别难闻,闻起来是一股臭鸡蛋的味儿。张超说,刚开始做嗅辨员时,偶尔还会因为闻到恶臭变得头晕恶心,食欲不振。但是做的时间长了,慢慢就习惯了。“我已经做这行11年了,早习惯了。”

本报记者张楠 J204

程功摄 J129

CNENEWS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