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社社长刘海陵等——审时度势、善谋善为, 助力媒体融合走上 “快车道”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6日18小时39分25秒; | 来源:中国晚报网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站在风口,云端可期。如何“借力”?如何“用力”?
审时度势、 善谋善为, 助力媒体融合走上 “快车道”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建设“四全媒体”的实践探索
刘海陵 童雯霞 赵仲炜
近年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致力于推动媒体的融合发展,从自身革新做起,加强全媒体矩阵建设,实现多平台融合一体化运作。前不久,世界品牌实验室在北京发布2019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分析报告,羊城晚报品牌价值以403.65亿元稳居全国晚报类第一名。
1 因势而谋,努力形成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思想观念
融合发展作为媒体的一场自我革命,必然伴随着思想观念的革新。
坚持导向为先思维。要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明确导向要求是“全流程”“全方位”的,涵盖采写播发各个环节、采编审签所有人员,涵盖所有媒体空间、所有传播载体。2015年至今,羊城晚报在广东省委和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和支持指导下,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改革,在全媒体采编大平台下搭建全媒体指挥中心,全面实施以编导采,已经从一张传统报纸转变成一个立体传播平台。
坚持内容创新思维。媒体的核心优势永远是优质内容。近年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在创新融媒体产品上苦下功夫,大力实施“一手抓报纸改革,一手抓新媒体创新”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比如,推出爆款互动H5产品《广东好拼》,利用拼图游戏让网民全面了解广东各地特色,全平台流量破千万;长卷绘本《嗨!大湾区》《两会微课堂》等创意产品,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互动模式,深受网友追捧,总阅读量破千万。
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内涵广泛,从内容、渠道、平台到经营、管理、人才等,要深度整合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等资源,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做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2017年8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全面升级全媒体指挥中心,集成39个子系统和子模块,将DLP大屏、PC端和移动端三屏合一,形成了报道策划、指挥调度、流程监控和效果评价四大功能板块合一的实战中心。为了适应移动视频用户的需求,羊城晚报打造了面积200平方米的多功能演播中心,进一步实现了内容制作从单一文字、图片向文图音视频等全介质生产的跨越,主动抢占移动视频市场和实时直播市场,制作了《小羊审片室》《酱紫FM》等年轻时尚的节目。其中,《小羊审片室》于2016年11月上线,迄今发布超过100期,视频合集点击量超过7000万。
经过两年的人才培育,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记者、编辑已经全部转型成为全媒体新闻人。记者大多数已成为采、拍、摄、编、播全能型记者,能根据纸媒、新媒体不同的特点提供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编辑不仅编报纸,还能根据不同平台特点编辑和推送稿件,熟练掌握新媒体编审、剪辑技能。
2 应势而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动”,是方式方法,也是手段要领。“动”要遵循的是“势”,也即融合发展的规律。从全球媒体发展的“势”来看,主流媒体“动”起来要结合数字化传播环境进行因地制宜的战略选择。
“动”是深度整合,从“相加”走向“相融”。从央媒到部分地方媒体,融合进入实质性阶段,不再是简单地调整部门规制和人员结构,而是从体制机制、组织形态上进行破解与重组。
2019年,集团继续加大采编体制机制改革,对现有的全媒体采编机构进行一次大跨度、颠覆性改革。打造完全合一的全媒体编辑部,打破现有报社人员、架构的设置,重新设置全媒体采编流程和绩效考核办法,把报纸、客户端、网站、两微和音视频全部统一到全媒体指挥中心之下,以编导采,真正实现报、网、端、微、屏各平台统一调配指挥。
融合创新迅速带来发展红利,原来单一的平面媒体、数字媒体和信息平台资源得以最优配置,整合成为实力强劲的稀缺媒体资源,羊城派APP的下载量超过6000万,国际传播能力显著提升。羊晚集团强化了采编大平台中新媒体板块的一体化运作,打赢了一场场新闻硬战。
“动”是灵活联动,带动思维技术创新。主流媒体应与人工智能运用走在前列的优质互联网公司、头部平台“触网”融合,推动传媒往智能化方向发展,为主流媒体进行技术赋能。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新媒体内容传播主要以金羊网、羊城派、两微平台为首发端口。为了更好地探索媒体融合发展之路,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羊晚集团联合具有一定实力、传播内容健康的第三方流量平台制作、输送原创内容。目前,已与ZAKER、酷狗音乐、荔枝FM等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腾讯、新浪、头条、UC等第三方头部平台开展深度合作。
“动”是积极互动,树立“用户意识”。新闻产品要以受众为先,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广阔空间,新闻表达融合应该在媒体融合中占有重要的一席。羊城派是基于本地“新闻+服务+社交”的移动客户端产品,核心主打消费维权,众帮解决生活痛点,通过编辑推荐、LBS技术、专题集纳等方式,将新闻和社交服务内容组合成更适合用户个性阅读的模式。仅2018年,羊城派发布新闻87505条;发布活动派资讯、召集文3822条,组织或参与线下活动556场;问他吧问答1007场;完成视频图文直播61次。树立了“用户意识”的羊城派灵活运用新闻表达融合的互联网语言,强调“我”的存在。这样的新闻表达具有双向特征:一方面,记者和编辑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形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我发现”“我报道”;另一方面,公众对新闻的阅读、理解和多次传播完成全媒体采编流程的再造,在传播中突出“我思”“我想”“我关注”。如果新闻生产者在传递层面表达的“我”与受众阅读层面的“我”恰好重合,这样的“动”才是能发挥最大效益的“动”。
3 顺势而为,构建全媒体生态
“为”是实践要求、是精准施策。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传播人人皆可、处处可达,顺应技术极速发展、传播方式飞速变化之“势”,建设全媒体成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可“为”、应“为”、必“为”之任务。
建设全程媒体要着重聚焦内容。现阶段,主流媒体要深入研究素材采集方式、产品制作形式、推送分发模式和传播再造流程,打造“全媒体指挥中心”,修建智慧、顺畅的传播通道,实现新闻在真正意义上的全程关注、全程传播。去年,广东受到超强台风“山竹”的正面袭击,羊城晚报的网、端、微新媒体平台滚动推送最新权威消息和服务信息,推出原创H5《防御“山竹”全攻略》及抗击台风现场直播,挖掘感人的抢险救灾故事,全网总流量近2300万。
建设全息媒体要着重聚焦新技术。在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除了注重技术的创新,更要注重内容与技术的融合,要使技术真正服务于新闻,反过来也能根据新闻需求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羊城派的“记者帮”,主打生活维权、公共服务协调及政务沟通。用户只要登录羊城派,点开首页下方的“爆料”按钮,输入“爆料”内容并点击发送,记者和编辑就立即跟进。作为沟通政府与民众的一个产品,“记者帮”变成“众人帮”,3年来,跟进用户投诉和建议超过4000宗,在解决民生痛点之余催生了一批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获得广东省新闻奖的“坑老保健”系列报道就来自受害者的投诉,最后促成广州工商部门掀起针对全城保健品市场的拉网式大清查,并引起央视及全国各地对“坑老保健”的关注。中国消费者协会将“坑老保健”列为2017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之首,倒逼有关部门进行查处。在深度链接用户方面,“记者帮”还允许用户进行UGC(用户生产内容),展开社交,通过设置话题热点,吸引用户“投稿”,并建立正面的反馈机制,最终延伸至为用户提供一个完整的、包含线上线下的社区。有些活动频道延伸到线下领域,提供本地化的社区服务。
建设全员媒体要着重聚焦新闻主体。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掘、发挥人民群众发现、发布信息的能力,分享、传播信息的智慧,鼓励人民群众以主体身份合理、合法、合规地制作新闻内容。为了做好网络社交引导,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和多元的网络文化样式,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展开合作。2016年以来,金羊网与酷狗携手共建短视频栏目,推出了《星乐坊》《星主播》《跨界也疯狂》三个拳头视频节目,用户规模过两亿。发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采编资源优势与互联网头部流量平台的用户优势,以用户尤其是年轻人爱听爱看的形式、渠道、方式、手段以及传媒主动介入的内容生产机制、流程、价值取向等,提升了主流舆论的传播渗透力,对争夺文化文艺产品用户的主导权、占领网上舆论传播制高点做了有益的探索。
建设全效媒体要着重聚焦媒体传播效力。观念、机制、内容、平台、技术、人员到位后,传播效力理应成为评判全媒体的重要指标。利用大数据技术,用户需求、产品投放、信息传递变得更为精准。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加快媒体深度融合步伐,加大自有新闻客户端软件开发和升级的力度,优先发展移动端,通过深刻理解全效媒体的要求,初步实现信息传播的准确、有效、便捷,进一步加强数据采集、调查、分析和解读,故而能在加速推进新闻主阵地从纸媒向移动传播平台转变中推出多个优质新媒体产品。我们深知,只有知人所想、知人所需,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多富于创意、亮点纷呈的“爆款”,进而将主流声音输送到新媒体舆论阵地,让党的声音传播得更广阔、更深远、更响亮。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站在风口,云端可期。如何“借力”?如何“用力”?答案是要全面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审时度势、因势制宜,善谋善为、善作善成,真正把媒体融合发展推向深入。
(作者刘海陵系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羊城晚报社社长;童雯霞系羊城晚报总编室高级编辑;赵仲炜系羊城晚报编委、总编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