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动态 >> 内容

平顶山晚报:三十而立 向新出发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07日11小时01分38秒; | 来源:平顶山微报

1月1日是值得铭记的一天。

1994年1月1日,

《平顶山晚报》诞生了。

人有三十而立,

报纸的30岁也格外不同。

行走、观察、记录,向新、向善、向前。

回望逝去的9000多个日日夜夜,通过一张新闻纸,我们共同见证了不少重要事件,我们曾沿着中国革命的足迹,再现历史关口的重大抉择以及革命先辈的果敢与智慧;我们持楫溯源,用笔和镜头留下湛河向城市会客厅的巨变轨迹,记录城市转型发展道路;我们捕捉普通市民努力生活的影像,讲述他们爱与被爱、努力向前的故事,唤醒每一个人内心向上向善的力量;我们汇聚社会之力,帮助莘莘学子跨入大学校门,因为他们属于未来,是社会的希望;我们把目光投向市民最日常的生活,小区暖气不热、水管不通,谁又办了美容卡却店去人空……

一路激扬,我们从宏大叙事中寻找前行的初心;一笔一画,我们力图描摹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和价值;一人一事,我们从琐碎具体的叙事中再现温暖人心的力量。

与报道呈现的圆满相比,记者的采访现场往往非大多数人想象,有感动、有快乐,也有悲伤、艰辛甚至危险——但它也更接近生活原来的样子,也是我们极力呈现的真实。30年,人来人往,青丝白发,但我们依然在来时的路上奔跑、坚守,不负时代托付、无愧社会担当。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和使命。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浪潮,我们勇立潮头扬帆起航,在精耕内容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传播渠道,由单一纸媒变身立体融媒;面对自媒体制造的喧嚣、琐碎甚至不实消息,我们不断标注精神“坐标”,以专业和公信力向公众传递准确信息,在职能部门和公众之间架起桥梁。

2024年1月1日是新年第一天,

站在30岁的新起点上,

我们志在用专业、理性构建温暖的力量。

13岁的霖霖弃学照顾重病的父亲,引出一个爱的力量共同奔赴的故事。健康的社会既要有制度做保障,也要有公益慈善做补充,而媒体的角色就是激发慈善的力量,建设、丰富国家第三次分配的精神要义,构建救助贫弱的样本,奉献一个个温暖的新闻故事。

当天,很多人都在路上,急诊室里的医生、矿井里的工人、路上的快递小哥……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拼搏,为他人送去快乐、温暖。我们也是其中一员,记者依然在现场或在赶赴现场的路上,夜半时分编辑部里仍是灯火辉煌。我们依然在用专业之笔,书写真实、温暖的新闻故事。

新年的第一天,我们三十而立,以温暖的力量向新出发。

请与我们同行。

——平顶山晚报编辑部

阳光恰好 正宜出发

愿做翩翩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994年1月1日,冬阳正好,气温零摄氏度左右,全市新年万人跑活动的发令枪响过之后,一张散发着墨香的四开小报带着一颗滚烫而质朴的心走进鹰城人民的生活。

一杆瘦笔,一纸素笺,一腔热血,见证发展,传播文明,推动进步。回望来路,9000多个日夜,一代代平顶山晚报人记录、发声、参与,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的青春拓印在鹰城这片热土上。   

犹记当年,街头报童“晚报在手,天下事都有”的叫卖声。

——晚报催人泪下的《命有时,爱无涯》报道,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人间真情。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身患重病的夫妻住进了同一间病房。执手相看泪眼,为给妻子过可能是人生的最后一个生日,病床上的丈夫为妻子戴上了让女儿偷偷买来的钻戒,平生第一次说出了“我爱你”三个字。

——不惧采访对象卡脖挥拳威胁,晚报记者以第一手资料还原一伙人两次冲击井营收费站始末,将欲享受特权不得者的丑恶形象曝于阳光之下。长达1个月的连续报道引起市领导高度重视,省有关部门也组成调查组,对冲站打人者进行调查处理。

致敬英雄

——为救落入鹰城广场人工湖的两名小学生,18岁小伙子崔帅奇纵身一跃,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城市记忆中。为营救湛河落水群众牺牲的民警葛汉斌和同时下水救人的职工罗华安、身中八九刀不放歹徒的牛英沛、从车轮下救下两名儿童的“最美小学生”李美佳……晚报记者秉笔长歌,记录这些平凡英雄对于一座城市向上向善生长的意义。

——非典、新冠疫情暴发之初,面对未知的病毒,晚报记者戴上头盔和口罩,进入感染病区、深入防疫一线采访,与白衣执甲的医务人员、基层工作者同心“战疫”、共克时艰。面对特大洪灾,晚报总编带队前往叶县、舞钢重灾区,蹚着没过膝盖的洪水探访当地受灾状况,记录下人们面对洪涝灾害的坚韧和不屈,抓拍下众志成城援助灾区的感人一瞬。

…………

平凡英雄,世间悲欢,平顶山晚报记者走访、观察、倾听,用心呈现这些悲欢离合事件中人类相通的情愫和价值。

见证城市巨变,勾画民生冷暖。回望来路,每一秒,我们都在记录城市生长的轨迹;每一天,我们都在传递人间磅礴的真情;每一年,我们都在回应时代发展的关切。

——从创刊之初“城市意识话题”到“中国式过马路”文明素质之辩,再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理念深入人心,晚报耐心观察、记录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进程和民众的启智开化足迹。


——冲锋舟上湛河探源,平渝高铁上展望发展,中国尼龙发展大会解码城市转型之路。30年城市巨变,在晚报的字里行间徐徐展开。

——追寻滋养本土文化底色,庚续红色血脉,解读鹰城地理、解码鹰城文化遗存,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型跨省采访,建党90周年、建党100周年系列报道,一代代晚报人砥砺初心使命,讲述人民群众奋斗圆梦的伟大历程。


——青年强则国家强。晚报记者用细腻的笔触讲述“鹰城新青年”的奋斗故事,记录普通民众推动城市发展的拼搏轨迹。


温/暖/鹰/城

——2023年,疗愈人心的“喜乐馒头”温暖了鹰城的冬天。晚报持续关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疗法”新探索,主动设置议题,善用融合传播,正能量与大流量相互促进,推动政府长效帮扶政策落地。 

…………

尊重生命的各种表现形式,回应市民关切,晚报一直在路上。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时代的洪流里,我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

13年来,晚报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一路同行,打造“爱心成就大学梦”助学品牌,将点滴爱心汇成海洋,助1000余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


14载热忱相伴,晚报紧扣时代脉搏,关注青年婚恋观变化,搭建万人相亲大型公益活动平台,服务5万多市民,成就5000余对有情人。

30年激浊扬清,勾勒平凡英雄影像。

30年启迪民智,拓印市民成长脚步。

30年寻真善美,讲述身边温暖故事。

30年踔厉奋发,见证城市巨变历程。

30年追寻叩问,探索追求美好生活初心。

从城市到农村,从故乡到异域,生活从不辜负勇者,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从未改变。

从报纸到指尖,从笔尖到云端,历经媒体融合之痛,不管报道方式如何改变,晚报与时代同向而行,与城市同生共荣,与读者温暖相伴的初心一直不变。

我们始终相信,每个人的点滴努力都像是一道光,照亮前行的道路;以晚报为平台,人们每一次心灵的碰撞,终将交织出美好的未来。

阳光恰好,正宜前行。

CNENEWS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