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现场看阅兵,一宿不睡,值!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4日09小时32分06秒 | 来源:北京晚报
能在现场看阅兵,一宿不睡,值!
观礼·人物
江雪:
比我贡献大的人很多
1938年,一名15岁的小姑娘,为了自己心中的抗日理想,一路辗转,历经艰辛,只身一人从广州北上延安——这是95岁老人江雪的抗战经历。
“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观礼的时候佩戴。”昨天下午记者见到江雪老人时,她正将这枚金色纪念章拿出来仔细端详,说起自己为何会被邀请观礼,老人开玩笑说,“比我贡献大的人很多,可能因为我还走得动路吧。”
1935年,还是华侨身份的江雪跟随母亲回国看望病重的奶奶,1936年,探亲结束后江雪主动要求留在国内上学。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江雪参加了由中山大学学生组织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1938年,广东被日军轰炸,江雪用母亲给她寄来的买船票的钱买了车票,经过三天三夜的火车,来到汉口八路军办事处,在这,她见到了董必武。“董老问我为什么要去延安,我说我要抗战,不要做亡国奴。”江雪说,董老决定批准自己前往西安,再辗转到延安。
1939年到1940年,江雪参加了鲁迅艺术学院的实验剧团,去山西前线慰问刘伯承的129师,“我们跟随八路军炮兵团从河南渑池渡过黄河,在晋东南的长治、高平一带,我们除了慰问演出,还随军参加了太行山里的反扫荡战斗,那时候,才真正知道前线的八路军是多么的艰苦,日本鬼子是多么的残酷。”
讲述中,江雪还向记者提到一个细节,在参加革命后,她把自己用于返回马来西亚的侨民证烧掉了,并决心不再离开中国。直到2003年,65年后,她才第一次见到亲人——大弟弟的儿子。
顾理昌:
观礼是一生最大荣耀
“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能到天安门去观礼,在我一生里边是最大的荣誉!”顾理昌老人今年已经90周岁了,老人家从16岁就入党,已经有74年党龄。从最初的儿童团团长,到后来的新四军战士,敌后抗日武装斗争时期那些艰苦的岁月,让老人更加珍惜现如今的美好生活。但顾理昌一直惦记着那些曾经一起战斗过的老战友,老人家曾经奔走十多年,为32位抗日战争烈士“正名”。现如今更是把抗战胜利慰问金全数捐献给了家乡的烈士陵园,希望能让更多的牺牲者魂归故里。
顾老表示,自己今年正好90周岁,作为一个老兵,能到祖国的心脏天安门广场去观礼,见证祖国国防力量的强大,真是“从来没这么高兴过”。老人说自己从来不穿皮鞋,为了这次观礼特意买了双新皮鞋和新帽子,让儿女给自己准备了一套崭新的毛料中山装。观礼那天,老人家准备穿上新衣新鞋,然后在胸前别上纪念章,加上新发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一共四枚。顾老告诉记者,新衣服已经试穿过了,特别好看,别上纪念章更是好得“呱呱叫”,观礼当天要“斗志昂扬、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天安门”!
姜善智:
让战争贩子望而生畏
昨天下午3点,在海淀区一处僻静的老楼里,记者见到了89岁姜善智。老人一身白蓝相间的衬衣,配着白色西裤和黑色皮带,腿脚很利索,快步把记者迎进了门。他的老伴戴着老花镜一脸慈祥地告诉记者:“你看,这身衣服就是他明天去参加阅兵观礼的衣服。我还给他准备了米白色的夹克衫,一会儿就把纪念章别在他的夹克衫上!”说着,老伴把纪念章递给姜善智,抗日战士的金色浮雕在姜善智手中闪闪发光。
姜善智于抗战末期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北京市交通局局长、京石高速与京津塘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在接到阅兵观礼的邀请电话时,姜善智无法抑制心中的激动:“这是难得的机遇!在我有生之年能参加这么有意义的活动,我将终生难忘!”
老人还说,对这次阅兵有两个期望,一个是对先进武器亮相天安门前满怀期待,尤其想看到飞机飞过长安街上空时的精彩表演;第二个期望是这次阅兵能让战争贩子望而生畏、胆战心惊;也要让和平年代的人们居安思危,努力保卫世界和平。
李生发:
替牺牲的战友观看阅兵
今天凌晨4点15分,在胸前端端正正挂满闪闪发亮的勋章,88岁的抗战老兵李生发出门了。“这是当年发的解放东北纪念章,这是解放华北的纪念章,这是解放华中、华南的纪念章。”他接着又捧起脖子上挂着的一枚崭新的勋章,用手指细细抚摸着金色的表面,“这是这次发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早晨7点刚过,第一次参加阅兵观礼的李生发已经坐在了观礼台上,他不时用手掸掸一尘不染的军绿色长裤,又摸摸早已经检查过无数遍的衬衫风纪扣是否扣好。“能现场观看阅兵,这是千载难逢的荣耀时刻。”
“我爸爸从来没给我们讲过当年他打日本的事,小时候我们问起,他总是沉默。战争题材的电影也几乎不看,像是冯小刚拍的电影《集结号》,我爸就不愿意看,说是看完想起牺牲的战友,心情会很沉重。”李生发的女儿李萍这次陪着爸爸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观看阅兵。
“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中国的军备、装备一定要好,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强大。”李生发说,那个年代,我们的国家还不强大,军备力量十分薄弱,上一发子弹,就只能打一枪。
“1952年就离开部队了,军服已经没了,但是,我还是想穿着军服去看阅兵。”李生发指了指自己平时穿的军黄色裤子说:“这个就好,这就像军人穿的衣服。”为了能去看阅兵,李生发提前一个月隔一天就去游一次泳,每天都练会儿太极剑、太极拳,为的就是身体倍儿棒,到了阅兵现场不掉链子。但当得知自己终于能去观看阅兵时,老人却沉默了。他翻出一本封面已经斑驳破损、珍藏多年的相册,一张张翻看那发黄的照片。“这些都是我的战友,他们没有等到今天的好时光,我要替他们好好看看我们的国家,看看今天我们的伟大昌盛。”老人抚摸着照片,“这次阅兵,不光是我,我还要替牺牲的战友去看看。”
终于来到天安门阅兵观礼现场,李生发激动地说,能亲眼观看祖国的强大军事武器和战备力量,是这辈子最大的期待。
本报记者 张楠 J204
贾立群:
为观礼戴上红领带
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贾立群今天坐在天安门广场观礼席上,现场感受了大阅兵的震撼。这个一贯低调的超声专家今天戴上了一条艳丽的紫红色领带。
“领带是我爱人特意给我挑的,她说今天是个喜庆日子,要戴个颜色鲜艳点的。”贾立群大夫今天穿了一身新衣服,白衬衣是几天前特意跟爱人去复兴商业城买的。
贾大夫说:“6月下旬就接到卫计委的电话,问我能不能安排时间参加阅兵观礼,当时特别高兴,我说必须去啊,一定会安排好时间!”
贾大夫还从没到天安门参加过这样盛大的典礼。“以前像国庆阅兵那样的活动,只能在电视上看。还记得国庆60周年的时候大阅兵,我们家门口过坦克车队,大家都站在路边看,真觉得既威风又震撼。那时候可没想到自己也能到天安门广场观礼。”
今天贾大夫终于圆了梦。“虽然那些飞机、坦克、导弹什么型号我不懂,但看着一个个方阵整齐地通过天安门,就觉得作为中国人真自豪!”
贾立群说,整个超声科好几十人,只有他一个人被选中来观礼,他很想让大家都能感受到现场热血沸腾的气氛。之前他已经做足了准备,因为不能带太大的相机,他一早就把卡片机充满了电,手机也是满格电带来的,上午专门录了几段精彩现场。“来之前同事早就提了要求让我录几段,一定要拿回去跟大家一起分享。”
本报记者 李莉 J063
观礼·现场
清晨5点,东方既白。
今天的天安门广场上空湛蓝清澈,以长城为主题的大型花坛十分生动秀美,花坛上1945、2015字样十分醒目。晨曦中的天安门广场,一片忙碌。人们在兴奋中等待一个重要的时刻——大约5个小时后,万众瞩目的“9·3”大阅兵,将在这里举行。
天色越来越亮,在相对平静的准备工作中度过了一夜的天安门广场,也逐渐变得热闹。随着一辆辆大巴车驶入广场,参加纪念活动的普通观众陆续抵达现场,有序地走上看台。
来自北京市通州区卫生局的一名女观众告诉记者,为了赶上今天的安检入场,昨天下班后没有回家,就在单位等着半夜出发,“大家都睡不着,一个个特别兴奋。半夜排队等安检,这会儿终于等到入场了。能在现场看抗战胜利日阅兵,多难得,一宿不睡,值得!”
上午7点以后,参加观礼的观众陆续进入天安门广场,按照指定区域就座。每个人的座位底下都有一个观礼包,里面装有人丹、清凉油、风扇、国旗、饮用水、雨衣等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记者看到,不少观众打开观礼包后,就取出了里面的国旗,使劲挥舞起来,并以天安门、国旗为背景互相拍照留影。一位维吾尔族的姑娘说,国庆50周年庆典的时候,她就是广场翻花方阵的一员,现在再次能来参加观礼,心情特别激动,也倍感珍惜。
解放军合唱团开始唱歌后,不少观众都跟着唱一些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今年已经50多岁的张先生从合唱团的第一首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开始一直跟唱,从《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到《强军战歌》,一首歌都不落。确认参加这次观礼后,张先生特意给自己的手持数码摄像机配备了加长型的电池,“这样就能确保我能够全程记录纪念活动。”他说。
装备方阵的出场将观礼台的热情推向高潮。大家一边欢呼一边拍照留念。这时在东区观礼台的一位军事爱好者成为了周围媒体的老师,每通过一个装备方队,他都会仔细介绍武器装备的优势特点,“让大家知道我们祖国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足以保家卫国。”这位先生说。
在观礼现场,北京文艺界代表朱强、张国维、邹静之、潘向东、田伯平、胡文阁等倾情观礼,他们手举国旗,不时发出阵阵欢呼,向抗战老兵致敬,为阅兵方阵喝彩!
全国劳动模范于凯激动地对记者说:“整齐的步伐、威武的军容、现代化的装备,让包括我在内的所有观礼人热血沸腾。特别是当坦克方队驶入广场,我的心里一阵发热,我曾经也是一名坦克兵,此刻感到很自豪。同时我也为今天的战友、今日的战车而骄傲——他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证,他们是和平的守护神。历史证明,一切对我国主权的痴心妄想,都将被滚滚铁流碾得粉碎!”
直到11点50分许纪念活动结束,观众仍久久不愿离去。拍照的快门声、欢呼声不时响起。
本报记者 孙毅 张航 周家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