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那些陌生又熟悉的“非遗”项目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14日15小时09分05秒 | 来源:成都晚报
除了蜀绣、漆器、竹编
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第五届非遗节”)正在成都火热进行中。2007年至今,成都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非遗节,不仅为非遗领域搭建了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也极大推动了本土保护工作。蜀绣、蜀锦、漆器、银花丝、竹编……除了“成都非遗五朵金花”,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涉及民间文学、传统医药、民俗等大众生活的非遗项目。
传统医药非遗项目
成都中药炮制技术、新繁传统药浴、德仁堂中医药文化
蒙汉合一的民族医学
传承保护显生机
四川自古在全国就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昨日,在非遗节主会场非遗博览园内举行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上,“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以下简称“正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贺前松,就在此举行了关于中华传统医药的主题讲座,让来自国内外的观众大开眼界。
熟悉何氏骨科的人大多只知道这是一门传统中医药治疗骨病、骨伤专科,却很少有人了解,源于四川四大传统骨科流派之一“何氏骨科流派”的“正骨疗法”, 2011年就入选了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何氏第五代嫡系传人何天佐创立。何氏祖辈是蒙古族人,1721年移居成都。何氏中医骨科医术,是在对蒙古族牧民骑马、放牧的骨伤治疗中,逐步创立起来的。
民俗非遗项目
九斗碗习俗、天彭牡丹花会、客家水龙节
堂倌一张口
吆喝出成都市井文化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正月初七“人日”游草堂、望丛歌会等民俗活动,依然活跃在人们生活中。但像“成都鸣堂技艺”这种曾经是市井中的民俗文化,正在面临失传的困境。
在非遗博览会成都馆内,就有关于“成都鸣堂技艺”的介绍。“鸣堂”是中国的走堂儿和跑堂儿等侍者们,也就是如今的“大堂经理”,他们大多拥有一项特殊的技艺。而成都的传统鸣堂技艺又有着巴蜀地区特有的风格,分为引客鸣堂、介绍鸣堂、应允鸣堂、吆喝鸣堂、结算鸣堂、送客鸣堂等。2013年,成都鸣堂技艺被列入成都市第四批非遗名录,年过七旬、人称“成都餐饮界最后一个堂倌”的路明章老人,也成为了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路明章有三个绝活:亮嗓吼堂;提壶掺水,桩搭米饭;心算饭钱。
传统技艺非遗项目
金鸡风筝扎制技艺、彭县肥酒酿造技艺、汤长发麻饼制作技艺
川剧正不正宗
先看服饰合不合规矩
早在2006年,川剧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服务于川剧演出的舞台服装和配饰——“川剧服饰制作技艺”,也于同年入选成都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剧剧目丰富,人物服饰种类繁多。它的制作工艺涵盖了蜀锦、蜀绣等多种技法,要经过数十道工序,一般要花三个月时间,才能做出一套戏服。每个川剧角色都有自己的服装, 在川剧界有句俗语:“宁穿破,不穿错。”而川剧有一些特技,比如变脸、飞褶子、耍水袖等,既靠演员功夫,也靠服装的制作。其中,川剧褶子、排苏等在全国戏曲服饰中独具一格,图文样式、刺绣工艺和制作工艺为四川所独有。
成都晚报记者 滕杨 摄影 谢辉